教书教久了,总觉得是交出一颗心。
有的心,浮躁功力;有的心,无力苟且;而有的心,颇为宁静幽远。或辗转恣睢,或追求诗意。前者,是在教书,仅仅只是教书。后者则是教育。
不论如何,人课合一,应该是每个教书人最好的课堂追求。教师,学生,与课达成一致。共鸣争鸣,争鸣共鸣,再到共鸣。这恰恰就是肖培东老师说的课堂的“融”。
总要有人,走在最前面,做最辛苦却又是最幸福的事儿。备课的过程,是辛苦,但也美妙。有时,偶得灵感,往往就是拖地洗碗的一瞬间,有时就是洗脸刷牙低头的一刹那。偃仰之间,动静之时。你看到的天地万物,你读过的文字和书,你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都是课,都是可以激发文本解读和课堂设计的源头活水。
备课,主要是备什么。肖特,和王君老师说一定要先搞明白以下几点:第一,文体特征;第二,内容主旨;第三,动机背景;第四,语言手法;第五,编者意图、教学目标;第六,教学价值;第七,教学聚焦;第八,学情预判。
于是《项脊轩志》反复诵读。不下15遍。先是素读,用自己的感觉,去把握文本给我的第一触动。我觉得温暖感动。这是有温度的文字。于是深入字里行间,反复读那几段最有感觉的文句。向自己发问,“为什么,取名项脊轩”,“为什么项脊轩变得珊珊可爱”“为什么多可喜亦多可悲,写悲多一点还是喜多一点呢”“为什么,日常片段那么多,写母亲祖母的只选了这平平常常的几句话”“而又为什么作者那么悲痛,却竟无一字是悲”“为什么写妻子,不正面描写多一点”等等。许多的为什么,在我一遍又一遍地读文本,一遍又一遍地读课外资料,一遍又一遍地沉思后,我的问题豁然解开。
教师,一定要站得高方能给学生及时和足够的引导。但语文的深度和高度,不仅只是知识的深度和高度,而是你对生命审视的深度和高度。文本读到最后,你真正读懂的不仅仅是写作中的技法,而是文字背后的温度;不仅仅是技法,是你读懂创作的人;不仅仅是技法,是作家的悲悯情怀;不仅仅是技法,是平凡琐事中人间的大爱;不仅仅是技法,是我们每个人生命中难以承受的重。《项脊轩志》全都有,它成为了经典。不管孩子们读到哪个层面上,我都要告诉他们,珍贵的永恒的感动的东西,不论时代变更,不论历史更换,我们心底里的对大爱的需要和呼唤永远一成不变。这便是将技法,与人,与课堂的融合。只有融,才能留下无限的魅力。就像天边日落时的一抹晚霞,就像风雨过后的一道彩虹,美丽动人。
《项脊轩志》我在课前让学生预习以小纸条方式针对字词提问,字音基本没问题。由于字词句的翻译问题较多,课堂时间有限,我挑选了一些认为比较重要的,与学生一起分享。文言文的教学,容易陷入一边倒,或是讲不出新意提不起学生阅读兴趣。但讲解字词的翻译,还得要兼顾文学,文化的渗透。如何很好的将这三个方面完美结合,很重要也具有挑战。因此只讲重点字词句,课文下面有的注释教师可以不用费时赘述。补充讲解一些难点重点,拓展知识面,如此一来,不会显得课堂僵硬,枯燥。还能够让学生投入文言字词的学习中来。
解读部分,是体现文学,文化的部分。这部分,也不是完全将文言字词抛开,文学文化的理解,一定是在沉入文言字词中寻找体会的。所以三者独立,却不割裂。例如解读第二段:“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中抓住“多”“小门墙”和“往往”,体会叔父分家之后的家族状态,不是客观事实的墙,而是作者隐晦的说“人心之墙”,归氏家族分崩离析之后的人心分离,从而体会出作者内心的悲痛无奈。再如: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抓住母亲的一个轻微的动词“叩”和一句平常不过的话语“儿寒乎?欲食乎?”来体会母亲对孩子深深的关爱和我对母亲无限的思念。
因此文言文的两个“文”包含着文学,文化两个方面,但这中间的“言”是最重要的载体。所有的文的内涵,文的感受,都得通过沉入,分析,辩义,比较,诵读每一言来实现,来达到文言文教学的“融”,这就是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体现。
我的通俗理解是用语文知识来表达你对一切有生命与无生命的审视和感悟,这就是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只有很好的处理了这两个方面,才是文言文的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