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没有人能全然地活在一个人的世界里——即便是最宅的人,也不得不和外卖小哥有联系。
有关系就会有接触,有接触就会有需求,而有需求就必然会有可能遭遇拒绝。
有的人会对被拒绝坦然接受,因为当你向外界发出一个请求,要么被接受,要么被拒绝,50%的概率而已。
而有的人,却无法承受被拒绝带来的那种可怕的感受,虽然表面上看不出什么,心里却仿佛有千军万马奔腾而过,只剩一片荒凉和狼藉。
(1) 被拒绝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对于害怕被拒绝的人来说,被拒绝意味着对自我的全部否定,甚至意味着自我世界的全线崩塌。
我向你发出了一个请求,你拒绝了我,一定是因为我自己哪里不够好才让你不愿意给予我,是我不够好——再没有比自我否定所带来的感受更让人痛苦的事情。
这种感受像洪水般将你吞没,不善水性的你在黑暗的水底挣扎,内心充满了恐惧。内心唯一的想法便是:以后一定要远离这个危险的区域。
于是,事情明明摆在那里,因为害怕外界可能的拒绝,你却迟迟不肯去做,拖延症便由此而生。
于是,明明可以向朋友求助,因为害怕朋友可能的拒绝,所以,你尽可能地都靠自己去解决,嘴上却说:不想给别人添麻烦。当对朋友的疏离越来越多,你也渐渐变得越来越宅。
(2) 为什么你会如此害怕被拒绝?
著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曾说:人是一切过去经验的总和。
你现在害怕被拒绝的体验,其实是源于儿时的你被父母拒绝时的体验。
当你向父母提出了一个请求时,父母因为各种客观原因而拒绝了你,他们可能是无法马上满足你,也可能是客观条件所限真的无法满足你,总之,当时的他们拒绝了你,有时甚至还会伴随着责备与埋怨。
对尚且年幼的孩子来说,父母无疑是他们的全世界。
被父母拒绝,即是被全世界拒绝。
而被全世界拒绝,则意味着被抛弃至一个无人之地的绝境,恐惧便由此而生。
由于尚且处于自恋期,年幼的孩子不会认为自己被拒绝是因为父母的客观条件所限,而是会将原因归于自己——是我不够好,所以被拒绝。
当这样的事情一再地发生,这种体验便被深深地刻入到潜意识里,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应对模式。在今后的生活中,一旦遇到被拒绝的情况,那种被压在潜意识里的体验就会被激活,年幼时的那种无望和恐惧会再次蔓延至全身。一旦被拒绝,就会产生是因为自己不够好而被抛弃的恐惧。
(3)打开“承受被拒绝”模式的正确姿势
我拒绝你,只是拒绝了你这一次的请求,并不是要切断以后和你的联系。
我拒绝你,并不是因为你不够好,而只是此情此境下我无法或者不想满足你。
我拒绝你,只是拒绝了你的事,而不是拒绝了你这个人。
当我们明白拒绝只是对方基于个人考虑而做出的选择之后,我们就不会陷入自我否定的纠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客观情况,哪怕是最亲近的人,也不能做到时时处处都满足你。拒绝只是他基于自己利弊权衡之后做出的一个选择而已。
可能是客观条件所限,真的无法帮到你。
也可能是个人精力有限,真的没有办法给出。
即使对方真的是出于对你的人有意见而选择了拒绝,那也只是这一个人而已,或者一小部分人而已,并不妨碍愿意帮你的其他人的存在。这个世界,无论你怎样,总会有30%的人不用你可以做什么也会喜欢你,30%的人无论你怎么迎合也还是不喜欢你,余下的40%可能会因情境不同而喜欢或者不喜欢你。
把心放在如何解决问题上,而不是放在自己是否会被拒绝上,慢慢尝试伸出你的触角去勇敢地和他人建立链接,只要有一次被拒绝后再次被他人接住的体验,就会打破你原有的认知,让你知道,原来被拒绝并不是那么恐怖。
王阳明说: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让自己活在当下,而不是活在以前的经验中,你会看到一个和你心中不一样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