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结婚工作有孩子之后都有一个共同的苦恼:上班后要兼顾工作和生活,要照顾孩子,要处理人际交往,要经常加班。时间会变得支零破碎,想做一点正经事都抽不出整块的时间。也有人工作之后也想再学习一些新知识,可是总说“我很忙,我没有时间看书等等”。还有人抱怨像微博、微信、QQ这样的网络信息工具,本来是想用来打发时间的,慢慢上瘾后,总是忍不住去刷屏,结果很难静心完整地只做一件事,失去了长久专注做一件事情的能力。
如何解决这种现象?有人提出要恢复专注静心做事的能力。这的确是一条出路,但我认为绝大多数人不能奢望通过重新获得大块时间来解决问题。读大学时我们还有找到大块时间做事情的可能,但工作结婚之后,我们是不可能指望挤出大块时间做事、充电学习的。我以前喜欢说一句话:计划赶不上变化,变化赶不上电话。在现代社会,总的趋势就是时间越来越被碎片化,没有微博微信的时代,我们的工作时间也一样被电话、邮件、QQ、会议打断成了碎片,而微博微信这样的移动媒体只不过加剧了这一趋势而已。认识到这一点,我觉得真正的问题是人有没有办法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系统的工作?或者说在碎片化时间工作模式下,我们依然能够保持连续和整体化的思考,同时又不丧失快速反应能力?什么是碎片化时间?等红绿灯的时间,上下班骑车的时间,逛街等待别人试衣服的时间,甚至是上厕所的时间….其实每天都有很多细小的时间被我们浪费掉,专家称之为“碎片化时间”。
大多数人会有一种误会,认为重要的事一定需要大块的时间来完成,比如写一篇文章,肯定需要至少一个上午不受打扰的时间。事实上写文章的过程,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下笔如神,给你一个安静的时间一气呵成;第二种情况,你写了好几个开头,都无法深入下去,只能换个时间再写。为什么会有这两种不同的结果?其实答案很简单,写起来顺畅的文章往往是因为你原来就这个问题有很多的积累,所以给一个安静的时间段就能下笔。假如你对要表达的问题缺少积累,给再多的时间也无法写好。明白这一点,你就会意识到,有些事的确需要大块时间,但如果不是提前做铺垫,这些大块时间并不会有效率。我很喜欢读书,但是却不擅长写文章。但是开始学习心理学之后,我逼着自己写学习笔记。我不指望文章能写的有多漂亮,我只要求自己学会利用每天的碎片时间做事情。我现在养成写文章的习惯是“五分钟法则”=5分钟构思+5分钟提纲+5分钟高效率写作+5分钟修改…。因为学习笔记不需要太深太长,所以基本上核心内容都能在5分钟完成。当我想写一篇文章的时候,我会先在草稿纸上写出提纲或标题,然后就这个提纲展开几个点,再就这些点写出主要内容,最后会用5分钟修改。基本上我都是在中午吃饭后休息前的那段时间或者晚上睡觉之前的那段时间写文章。在此之前,我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碎片时间提前构思,比如喝水,上洗手间,上下班20分钟的走路,中午一个人在快餐店吃饭的时间等。每次我有灵感时,总是立即记在笔记本上或存在手机短信里。攒的内容多了,自然有写的欲望,我最快的时候是10分钟完成一篇文章,而且自我感觉质量还不错哈哈。写文章是如此,很多其它的事其实也是如此,都可以这样利用碎片时间加以完成。
我在保险公司工作时,负责全省客户服务节推动和简报的制作。我是从第四期开始接手的。第一次做简报,我用了近5天的时间完成。刚开始我无从下手,也没有人告诉我怎么做。之后我用了一个周末两天的时间在公司加班研究之前的三期简报和总公司的简报——简报的基础模块,每期简报的制作重点或者核心思想,每个模块重点要反映的信息,每个模块需要的信息来源。之后制作简报我也采用了5分钟法则=5分钟构思本期简报核心思想+5分钟分出模块+5分钟收集每个模块需要的信息并存在一个文件夹里+5分钟制作每个模块+5分钟调整灯片字体和外观+5分钟审核修改。从第5期到第12期的简报,我都采用了这个方法,最快的一期是第10期,用了周三一个下午不到2个小时的时间完成。而最关键的构思部分,都是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完成的。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会和科室主任或者同事简单聊一些想法,几分钟的碰撞往往又能激发我更深入的思考。所以,我深刻感受到,拥有一种强大的时间管理能力是何等的重要。所以,我们需要学习如何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大块的工作。我的建议是:认真思考你认为需要大块时间完成的工作,看看能否分解成可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
现在你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你可以利用的最小时间单位是多少?是一分钟还是三分钟?你的1分钟可以干什么?你的3分钟可以干什么?你的5分钟可以干什么?你的10分钟可以干什么?…当你的碎片化时间找不到合理的用途的时候,它最大可能就是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你要为每一样碎片化时间单位找至少3—5种有价值的用途,比如3分钟时间内可以回复一条短信,收看邮件,刷一下微博微信,构思一个报告,记录一个有用的营销短信…然后你要进一步思考在上下班等车的三分钟能干什么?在厕所里的三分钟能干什么?在卧室里的三分钟能干什么?在无聊会议的三分钟能干什么?………
我的建议是做一张表格:把你的碎片化时间用途和你生活中的情景关联起来。这样在任何场合你一意识到有碎片化时间,马上可以安排完成零碎时间完成一件小工作,而不是临时去想你能干什么。一旦碎片化时间用途越多,你的时间支配自由度就越高,你就越能自由组合时间碎片完成不同的工作。这样慢慢你就能够学会把每天的碎片化时间串联起来完成一件重要的工作。我的意思是与其养成依赖大块时间才能做事的习惯,还不如提前训练真正需要的碎片化时间利用能力。当然我并不是说有些事不需要大块的时间,而是利用好碎片化时间,可以大大节约大块时间,或者提高大块时间的利用效率。
而当你学会使用利用碎片化时间后,我们就需要锻炼自己的自控力,需要坚持的养成这个习惯,而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至于自控力的养成,我依然在采用5分钟法则。比如我觉得好饿,但是我又觉得吃晚饭影响我减肥;比如我看中一件衣服,很贵,但是我又觉得现在不买以后就遇不到这么喜欢的衣服了……总是有很多让人纠结矛盾的时刻,这个时候我还是会用5分钟法则:5分钟之内想清楚现在做这个事情对我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然后立即做决定做还是不做,吃还是不吃,买还是不买……如果几个小时之后,我又开始纠结,再用5分钟法则。除非你能有足够的控制力控制自己做完决定不再更改,每个5分钟法则循环的利用,都能起到一定时间段的控制。久而久之,养成一种自控的习惯。
这是一个知识和信息变化太快的世界,我们都需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才能让自己的价值跟着世界的变化而变得越来越高。如何利用你每一天的碎片时间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是现代人都需要掌握的一种时间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