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上喝粥是从来到南方开始的。
十八岁之前,我在北方长大。老家一日三餐的主食都是煎饼。要说汤也有,只是在我们那儿汤的种类很单一,家家户户每天的汤食大多都是“糊斗”(音)。“糊斗”就是一种最简单的汤食,清水加上豆钱儿煮开,然后下玉米粉或者小麦粗面,烧开即可。成品要比玉米糊糊稀很多,喝起来滋味虽然不够丰富,但是足够解渴。在吃干煎饼的时候,这种汤食很好地中和了主食的干硬。
老家除了日常的“糊斗”之外,也是有其它汤食的。奶奶偶尔也会用豆浆加米加散子加粉条烧成一种咸香可口的汤食,这种汤我只喝过几次,印象却极为深刻。但是从奶奶那里得知,这种美味的汤食却有个极其恐怖倒胃口的名字。奶奶说这种汤叫“鬼脑子”。不知道谁给这清清亮亮,咸香可口的汤食取了个这样不搭的名字,也许它是有其他名字的,只是奶奶并不知道,我也无从得知罢了。
在北方的汤食,我能想到的印象极为深刻的也就这两类了。对汤食的贫乏的了解,导致我以为大多数中国人喝得日常汤食也差不多就是这样了。真正让我大开眼界时是在我来南方上学之后。
当时跟着同学一起到食堂打饭时,看到早餐窗口那眼花缭乱的品类,第一印象着实震撼。我第一次意识到早餐的种类可以这样丰富:包子、饺子、锅贴、面条、馅饼、面包……光包子一类就有七八种馅料的选择。而且最让我诧异的是汤品的种类。南方的食堂里自然不会有老家农村的“糊斗”,一眼望去都是粥:南瓜粥、小米粥、白米粥、红豆粥、八宝粥、皮蛋瘦肉粥……还有几种我第一次见叫不上名字的粥品。粥品旁还有各式小菜:酸豇豆、榨菜、腌萝卜、腌黄瓜……着实让我看得眼花缭乱。
我是个爱吃的人,凡是看到好吃的,必是心花怒放。大学食堂第一次与南方早餐的粥品会面,简直让人惊艳,从那时起,我很少赖床,即使上午没有课时,我也是宿舍里唯一一个早起按时去食堂吃饭的人。同学们都为我的自律震撼,其实只有我知道,食堂那些不重样的早餐才真正是我早起的动力。
那时可真幸福啊,每天早晨迎着太阳跑步,跑到山顶然后再折回学校,直奔食堂,喝上一碗粥,吃个土豆饼就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浑身充满了温暖和力量。
我很快就把食堂的粥品喝了个遍,然后就不再单纯满足于食堂的美味了。我又开始把目光延伸到了学校旁边的美食街上。然后又发现了许多南北方更丰富的早餐粥类和汤品,辣糊汤、糁、豆浆……
有了这些美食的相伴,大学生活是幸福的。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始爱上了喝粥。以至于一个很少吃米喝粥的北方人,习惯了早餐有粥的相伴。我有段时间要每天早起去很远的地方上课,而那个地方又相当偏远,周围没有什么早餐。我常常是带着两个鸡蛋一包牛奶去上课,但是这样吃起来冷冰冰的而且不满足,导致我早上上课总是有点遗憾。后来我那附近发现了一家餐厅提供早餐,虽然离得有点远,但是我早起二十分钟就可以。于是每天兴冲冲跑去那里吃早餐。于是我发现了那里的皮蛋瘦肉粥和油条简直是绝配。大多数时候,服务员看见我常常露出微笑,我都是第一个冲进它们餐厅吃早餐的顾客。
早餐吃得满足了,人就有了精气神,上课也就有劲儿了。虽然那个冬天我长胖了不少,但是那个学期有太多家长和孩子告诉我有多么喜欢我的课。我很开心,也很满足。
他们根本不会想到,对于一个吃货来说,这些功劳可能都来源于一碗好喝的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