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拾贝:我如果当小学教师,决不将投到学校里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勤,仅仅浮在嘴唇边,油腔滑调地喊一声;而是出于衷诚,真心认他们作朋友,真心要他们作朋友的亲切表示。小朋友的成长和进步是我的欢快;小朋友的羸弱和拙钝是我的忧虑。有了欢快,我将永远保持它;有了忧虑,我将设法消除它。对朋友的忠诚,本该如此;不然,我就够不上作他们的朋友,我只好辞职。 ——叶圣陶《如果我当教师》
赵老师是我的同事兼我的带教师傅,一直以来她教会我很多东西,是我教学路上的引领人。周三那日,她和我说起一件事:“和你说件事。你们班的女同学是不是比较不乖的。”
我问何出此言?原来赵老师和我说,经常能看到我们班的女生从工具房拿扫地工具喜欢拖着走,发出刺耳的声音,并走着大摇大摆,十分快乐并觉得有任何影响他人的尴尬,颇有些“匪气”。作为班主任我有些赧然。在我的印象中,确实看到过如此现象,但我也没有当做是一个问题而去及时制止。
不仅是学生的问题,还是我这个班主任的大问题。当天,我在课室说起这件事。我说,有一个老师我不能说名字,和我说起咱们班上有一些女生拿工具的时候,拖着各种工具,如垃圾桶、拖地桶等等,发出刺耳的声音。这种行为严重干扰了其他班级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改正。咱们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考虑后果,都要换位思考,不要影响别人。
今日翻开叶圣陶先生写的文章《如果我当老师》,更觉得类似这样的小事真需要多加讲述,还要以身作则。叶圣陶先生提到:“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我将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如果教导学生关门窗,一定要轻轻地切勿发出“砰”的一声;直到学生随时随地轻声关门窗,才算养好一个习惯。
看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昨天只是这么和学生说了一番,估计还是记不住。
今天本已经要进入复习阶段,但是上课的时候我还是郑重地说起这些习惯。
首先我模拟了一次很粗鲁地关门窗,并发出了“砰”的一声。学生看到我做这些动作都在忍俊不禁。
接着我又模拟了一次很随意地拉开凳子,坐在凳子上,并起身的时候发出了凳子和地板摩擦刺耳的声音,学生第一次看到我滑稽的动作也在大笑。
随后我让学生安静下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我告诉学生,虽然这是一件小事,但是蕴含着许多内容。做任何事之前都要思考后果,要换位思考,不能影响别人。
随后我语重心长说道:“刚才我让同学们拿出第七单元知识点试卷,为什么同学们那么聒噪?凳子也有许多同学发出刺耳的声音呢?”
学生哑口无言。
随后我让学生试着注意一些,尝试练习拿出抄写本、2号本——学生一次比一次拿得更小声了。我让学生感受这几次拿本子的感觉,学生都表示安静又快又轻地拿本子让人感觉特别舒服。
最后,我说道希望同学们都要记住这种感觉,以后做任何事情要换位思考,尽量不要影响他人。一开始形成这个习惯的时候,你肯定会想着是语文老师要求的,当有一天你不再想到我而有这个意识时你就真正拥有这个习惯了。
随后在这节课的后半段,学生都开始有意识地不发出声音。
我想这是个好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