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警示教育问题的电影,一部彰显父爱如山的电影。
我认为片子想传递的受众主要是家长是父母。在教育问题不能完全优化的阶段,父母要学习当一名好老师。
所以还没有做父母的观众,是无法get到导演编剧的用心。当你的孩子是被学校冠以标签,老师摇头皱眉的时候,你会体验到《银河补习班》给了你一个解决的可能性。
关于老师
出场的第一个幼儿园"王老师"因为小马飞的动作和其他小朋友相反,而斥责小马飞是破孩子,缺跟弦。这群孩子是"王老师"的管理对象,要高质量的完成欢迎动作是这位"王老师"的目标。禁止错误是"王老师"的主要需求。这个”王老师“是比较极端的类型,电影需要表现力,但泛指的就是对经常犯错,不好管教的孩子放弃教育的教学模式。
这样的老师多吗?非常多,对"王老师"来说,老师就是一份工作,上班打卡到了月底有工资,寒暑假有假期。孩子毕业了从此再无联系,好坏与我何干?错了吗,没错。但对吗?似乎又是错的。
人生的剧本里,你没办法屏蔽"王老师",你的孩子也一定会遇到"王老师"这样的老师。甚至不仅仅是老师,可能是医生、领导、朋友。你也没办法保证你的人生中会充满称赞和表扬,很有可能你的戏份就和马飞一样,从一个一直被批评的笨孩子开始。
第二个老师是"阎老师",一个墙上挂满第一名锦旗的优秀教师,他和王老师不同,他对教育有着极大的热情和使命。但他有一个“合理(奇怪)”的标准:成绩好是好孩子,成绩差是坏孩子。因为好孩子可以给学校拉升学率,拉行业排名,这些都是荣誉。而坏孩子会拖后腿。这样的老师多吗,可能比"王老师"还要多。成绩好对学校是有价值的,成绩差给学校拖后腿没有价值,对 "阎老师"来说,老师是功利的筛选器。
你或许会觉得"阎老师"肯定比"王老师"好,可我认为"阎老师"的破坏力更大。从动机看"阎老师"和"王老师"的逻辑是完全不同的,但是结果上,两位老师都给孩子画了标签:“缺跟弦的笨孩子”“成绩差的坏孩子”。
对孩子和父母来说,如果相信了老师的裁定,认输了。那么孩子就会自暴自弃,父母就会停止无谓的教育投入,随他去了。
"阎老师"和"王老师",就像民办和公办两种不一样的体制。
民办学校的低位直接和名校升学率挂钩,家长们为了孩子能进名校,拼了命想进民办,而民办为了更有效的保证升学率,就提出面试考核筛选制度,对孩子的素质有极高的要求。导致家长们的竞争不断升级,几乎到了从托班就要开始军备竞赛的程度。民办里的老师几乎都是"阎老师"。
公办学校当然也有升学率指标,但相对来说竞争没有那么惨烈,升学率越差的学校“王老师”越多,升学率好一点的"阎老师"多一点。完成每学期的教学任务,保证学生的人生安全,老师的责任就尽到了。
第三个老师是“高老师”,年轻的实习老师,对教育有追求,但还没有好办法的,刚刚走出学校的青年老师。电影的高老师深深的被马皓文吸引,相信在他们结合以后,“高老师”在马皓文的启发下,懂得了教育的真正含义,找到了有教无类的好办法。最终成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
第四个老师是给马飞的作文打35分的教育部门的老师,从0分到22.5分,就是想传递教育系统的改革之心,银河补习班的上影,很有可能是中国教育的分水岭和里程碑。
第五个老师,男主角王皓文。囚犯和失败者的设定就是要形成一种落差,王浩文的社会地位和他的精神力量的不成比例,导致敢相信王浩文的只有小马飞和高老师。一个没有专业资质的人却能理解教育真正的含义。他提出有教无类,他知道孩子好不好,责任在家长和老师,不在孩子。明确了这点以后,能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启发一个兴趣,形成一种思维的人都能被叫做老师。只可惜王皓文的职业不是老师,他只能成就他的儿子马飞。
关于教育
1.打赌年级前十,加上等到离开学校的时候是最出色的学生。
提出一个目标,王皓文的目标,也是一个父亲的使命,去带领儿子马飞实现蜕变的使命。如果儿子是学校最出色的,那么爸爸也是最出色的。这对一个刚刚出狱,完全在谷底的男人来说,爬出来最大的动力。他从来不认输,这次更不能输。
对马飞来说,对一个爸爸错过他大部分童年的孩子来说。对一个被所有人看扁了n多年的孩子来说。至少在那一刻,他是有底气的,爸爸回来了,并且没有看扁自己放弃自己。这是马飞生命中听到的第一个不一样的声音。
2.六八两的八百元
通过简单的物理知识,帮助刘八两搞定了水平定位问题,赚到了800元。
不但让马飞觉得无比自豪,在他心里爸爸的桥从来就没踏过。而且也感受到了知识的价值,一个物理知识点,可以2分钟秒杀一群工人,赚到800元。这种相信,让马飞懂得学习是有价值的,不是学而无用的。又一个不一样。
3.一天0.1厘米,一共11厘米
通过了前面2个不一样,化繁为简,11厘米的课本是学期结束前的所有任务,一天0.1厘米并没有很困难,让马飞有了可能性,所以马飞愿意尝试努力。
马飞让爸爸马上开始辅导他功课,王皓文说他已经辅导了一整天了。
对事不对人,对人不对事。
不对人的教育都是无效的,因材施教说的就是不同的人的特点要用不一样的办法引导。人的问题解决了,事情就有改变。人不变,事情依旧会重复发生。
真正的教育都是对人去的,父子重逢的第一天,王皓文给儿子马文的震撼,都是从马飞从来没有体验过的全新感受,也是都马飞内心渴望已久的声音。马飞的沟通之门打开了,信任也被激活了。这样后续的内容才能传的过去。
马飞开始用心听课,不排斥学习,除了父爱的回归,渴望已久的家庭生活,父亲的目标也是马飞愿意一起去实现的。没有箭靶的射击都是无效的。
父子有着同样的目标,困难并不会使人难受,当困难的味道没这么苦的时候,克服起来就容易很多了。
4.对学过的知识反复加深印象,就像反复加热一个馒头
对一个成年人来说,反复会带来稳定的收益,才有人愿意,而学习是个回馈周期很长的事情,当一直没有收益的时候,反复会厌倦,厌倦就会无效。
所以要么缩小回馈周期,要么带去看得见的收益。再或者,通过理解去降低反复的厌倦感,通过体验去打开学习的另一个角度。
5.孩子身上的感受器,他们能感受到大人对他们的感情有没有爱。
老师和父母的爱天然不同,所以父母的教育应该是主力,特别是已经带着标签的孩子,更需要父母带着爱的教育。
6.感受,草色遥看近却无
感受即体验,体验的东西不需要记忆,把文字信息转换成图像和经历储存。不累不枯燥。
老师没空没精力带学生去体验,而老师做不到的,父母可以,但父母不了解孩子学习的内容,遇到的困难。如果当孩子求教与你的时候,父母可以用感受的方式去陪伴孩子一起体验克服知识的困难。用有趣的经历让孩子获得感悟。你的孩子一定不会害怕学习。他会把感受和体验完完全全的复制到其他知识困难上。当孩子学会这样的方式,即便没有老师在边上,也能自学实现突破。
孩子常常说没素材写作文,其实是孩子没学会感受,很多父母都不会感受,何况孩子。
7.永远不认输,儿子的鼓励,爸爸的道歉,儿子的梦想
王皓文也有扛不住的时候,买电脑拼命赚钱,保护儿子被小流氓打,申诉被踢皮球。
相信每个家庭都会遇到,父母情绪不好的,孩子理解温情的一刻,孩子渴望被理解,父母缺没重视。第一次当父母都没经验,会犯错。但要及时修复。
8.ABCD和更多选项
从小教会孩子从不同角度看问题,除了标准答案还有什么同样成立的结果。
9.失败的教育
当成年马飞答应总指挥,说服父亲不再申诉。马皓文说出了他的教育是失败的。马飞很优秀,但成了一个自私的人。马飞的桥塌了。
这一段其实挺重要的,但拍的不够好,因为后面的英雄行为,就让教育变的成功。其实不出现反而会给片子加分,但是对教育来说,这个点的价值远大于片子的评分。
如何教会自己的孩子做一个高尚的人,让孩子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一看,感受下别人的感受。不光对为人是有益的,对学习也是有推动作用的。
银河补习班,要讲述的东西太多,2.5小时的片长,能感受到导演编剧在很多地方的取舍矛盾。
虽然片中有一些不那么合理的情节。比如旷课没有被开除,不复习预习,短期内逆袭的可能性等等。
瑕不掩瑜,作为第一部警示教育问题的电影,值得好评。
最近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其中专门针对上海的民办和公办的招生作出规则调整。规则调整后,对父母提出更高的要求,家庭教育的占比要增加,不能全部推给学校。出钱是辅助,而不是代替父母责任的代练费。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4058438/answer/742988548
《银河补习班》这部电影实际是拍给家长看的,因为老师的优化是需要时间的,因为老师和孩子的关系远没有父母和孩子的紧密。家长才是关键的教育工作者。上面的老师有时候你没办法挑选,即便转学也可能会遇到,遇到了怎么办?
父母是孩子终生的老师,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