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與鱼
//////////
有一句流传至今的人生铁则——会哭的孩子有糖吃,这句话背后的逻辑深度大概自成一套法则,使它足够深入人心。
其含义类似于撒娇的女孩最好命,代表着温柔、可爱、小作怡情的程度,无论与什么人,好像是你来我往中就有了温情。
作为不属于此类别的我以往总是对此置之一笑,独立自主的人生不需要他人的糖果。
后来发现,不需要这种话的背后总有求而不得的心酸。
1
心酸是藏在心内的,不会哭的孩子体会到过怎样的难受?
大概难以说明。
在世俗眼里,不会哭的孩子,常常就被译为懂事又贴心,却费力不讨好,与那些会哭会闹又会撒娇的孩子相比,总好像少了些什么。
我过了很久才明白,那是一种信任与安全感。
就如常常能在爱情择偶话题中,看到“过来人”说,择偶首要,看对方父母,考察原生家庭,如果对方家庭幸福美满,那准没错了,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无论男女都充满了安全感,不会有那么多的心理创伤,将婚后的日子引向千疮百孔的一面。
言则反之,家庭不够幸福美满的孩子,都沦为残次品了么。
与“不会哭的孩子”相比,真有一种殊途同归感。
而会撒娇的孩子到底具有怎样的吸引力,使得很多人明面鄙弃暗地羡慕?
一个段子手博主说,那是一种天然的活力,渲染着身边的人。那些人总能大大方方表达自己的爱意与欢喜,走到亲近的人身旁告诉他们,你很好,我很喜欢你。撒娇不是一种形式,就是纯粹的内心感受的吐露。
就像家里的小侄女,她会眨巴着眼睛摇着你的袖子,求求你,给我开个WIFI嘛?
谢谢小姨,我真的太爱你了~
这一刻,真的很容易忍不住给她一份糖。毕竟这份撒娇式的救助就代表着对你的信任,而这份信任又让人不自觉翘起嘴唇。
我刚好属于会暗自羡慕的那类人,羡慕她们肆意笑闹,大声说出对心爱之物的期盼和渴望,自然流露内心的开心与难过。
但太过懂事的孩子做不到。
进一趟超市,堆叠整齐的物品货架上是孩子们爱吃的薯片、饼干等零食。你要吗?我不要,我已经吃饱了。
潜意识里是家里挣钱不易。
在这样的不喊不闹中成长着,懂事好像成了一层外壳,渐渐在年岁中长成一幅盔甲,刀枪不入是有的,冷硬也是有的,像块石头。
时间久了,大人也会跟我开玩笑,你就不能撒撒娇,告诉我们你想要什么吗?
太难了。
我不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不是会给他人带来负担,所以我选择不要。
所有外界的糖果,我不去选择,就不会得不到了。
这是一种病,号称安全感缺失的病。
那些过来人说得真没错,跟一些幸福又自带安全感的彩虹糖果相比,一块冷硬的石头有什么好。
所以,那些不会哭的孩子就该得不到美好的命运,积极的回应,温情的对待吗?
我相信,不是的。
2
其实相比于幸福家庭的孩子自带温暖光环,不会哭的孩子在温暖人心上面是格外用心的。
因为足够懂事,所以在父母劳累一天后回到家立马不再玩耍,倒一杯茶递上。
因为足够懂事,在知晓家境贫困后,格外小心翼翼地花钱,顺便隐去小孩子在肆无忌惮的年龄时该有的欲望。
因为足够懂事,总能体贴地觉察他人的情绪,再将自己的行为调整到对方感觉舒适的程度。
这些懂事的孩子,不会哭泣,不会从内心发出温暖光环,但会在行动上让人感受到体贴入微。
只是他们太会温暖别人,没有学会温暖自己。
所以,这种懂事的外壳总是附带两个致命的缺陷。
在稚嫩的年纪,从父母开始,就展现出懂事乖巧的模样,“妈妈辛苦了”,“妈妈舍不得吃的鱼肉都给我了,我以后要更加懂事”。
再到同学,朋友,对象,同事......
在过早的年龄里学会了成熟与稳重,后遗症之一就是再也不会提出自己的需求。
喜欢的物品在“懂事”面前都退居其后,不想父母承受额外的负担,不想父母因此不开心,那么我就不喜欢好了。
喜欢的东西渐渐不喜欢了,去做外界认为的乖巧懂事的行为。
那还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什么样的需求吗?
于是,在与外界相处中,永远做不到大声提出自己的想法与感受,需求与渴望,因为早期就没有得到过满足,后来又害怕失望。
躲在懂事的外壳之中,安全感才能足够充沛。
3
如果能有一次机会,告诉幼时的自己,你可以不会哭喊,学不会“无理取闹”也没关系,但在懂事的过程中,不要忘记给自己一颗糖果的奖励,好吗?
那颗糖果是我们应该得到的,即使当下的愿望得不到满足,也不应该忽略它。
可惜,长大后这些懂事又坚强的孩子,不仅忽略了心底的渴望,还容易切断与外界正常的联系。
当你将自身包裹起来,在他人有需求时,体贴地奉上自己的心意,那是一种模式下的心意。
因为察觉到了别人的需求,在懂事的外壳下很容易就做出相应的反应,好像幼时锻造出来的连锁反应。
可当他人靠近自己时,“懂事”又让这些外界的心意吃了闭门羹。
外壳将自己包装得刀枪不入,俗称成熟又稳重,自以为将一切处理好而不影响他人是成熟的标志,其实也只是懂事孩子的延续。
那层壳太硬了,将外人靠近你内心感受的路径切断,这样,又有什么人能体察到你的需求和感知呢?
因为连你自己都不在意了。
“我的感受被你感知到,我才发现自己原来是这般存在着。一个人的存在感,来自于他的感受被另一个人看到。”
——《为何家会伤人》
懂事的孩子通常存在感也较低,但相比于会哭会闹的孩子,他们更需要外界的关怀啊。只是从乖巧、懂事到成熟、坚强的过程,他们察觉不到这种需求。
请靠近一步,再多靠近一步,鼓励他们“会哭会闹”,让他们勇敢说出内心的感受吧。
有一次,我非常难得地在一次家庭矛盾中崩溃大哭,这时,朋友来信息了,我没有像往常一样将烦恼轻描淡写过去,而是说了一句心情不好。
那位朋友也非常敏锐察觉到,她没有像一般人那样只是问发生什么了,而是真诚地说:有什么伤心的事情,请一定跟我说一说,千万不要憋在心里,也不要等到第二天。
那是第一次,我知道当外界的人努力靠近时,能给人带来这么大的能量与温暖。
我褪下那层外壳,尽情地打扰她,将心里所有的烦恼与痛苦说与人听,最后发现仅仅在外人轻轻安抚下,我的烦恼就烟消云散了许多。
真神奇,我好像是一个撒娇后得到糖果的孩子。
原来我的感受和需求被外界感知到了,是这样让人愉快。
4
糖果会有的。
不会哭的孩子也会有糖吃。
开始重视自己的内心,关注自己的需求,所有外界的糖果我们伸手去拿,就能握在手心里。
不要躲在懂事的外壳之中了,外壳中的安全感只有无人问津的一席之地。
而更真实的安全感可以自己给自己,安全感的边界也可以由自己去扩展。
最后,希望外界的人遇到那些格外懂事的孩子们,都能多靠近一点,那些坚强懂事的外壳里,也有一片绚烂柔软的心啊。
关于表达内心,他们只是在成长过程中忘记了,当你靠近一步,他们就能再次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