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中的智慧一一言而无文,行而不远

        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怎样写文章才能流传得更久更远?孔子的一个词语可以说很好地启示我们怎样写好文章一一那就是“言而无文,行而不远”。

        “言而无文,行而不远”的意思是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这句话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年》:“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而无文,行而不远。’”。

        一般来说,一篇文章的文采主要通过其优美的语言表现出来。因此,适当地修饰语言是可以达到增加文采的目的的。下面我们就以七年级上册的《〈论语〉十二章》为例,从几个方面来说说文采的重要性。

        一、整齐美:句式整齐匀称,多用整句。比如: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的这三句话虽然短小,因用了整齐的句子,铿锵而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的节奏,让人一读便懂,过目不忘,百读不厌。

        二、错落美: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自由地变换句子的长短和结构。比如: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两个句子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如果都用相同的句式,相同的字数,可能表达起来就要受一定的限制了。

        三、丰富美:词汇丰富多变,绝无呆板的雷同和机械的重复;表达方式、修辞丰富而多变,绝无统一的模式。比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短短的两则都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修辞丰富,读起来朗朗上口,层层递进又比较有气势。

        又比如,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的这句话也说得非常妙!修辞上用了反复和对比,强调了颜回的品德修养之高,安贫乐道。句式上既有前面的错落美也有整齐美。

      当然《论语》广泛的流传,首先离不开孔子以他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博大的胸怀,顽强的意志,丰富的阅历,开创了儒家思想,修定了古代经典一一“五经”,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础,让汉朝开始的每一朝代的统治者和读书人都非常的重视。其次,《论语》的文采斐然也是流传广泛的原因之一。我们再来看看,这短短的十二章之中,就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成语。如:不亦乐乎,三十而立,从心所欲,温故知新,疏食饮水,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匹夫不可夺志,博学笃志,富贵浮云,乐在其中,曲肱而枕,不堪其忧,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耳顺之年,一日三省,三省吾身,学而时习之,等等,二十二条成语。平均每一章《论语》句子都有一条成语,就是文采斐然的最好证明。

      这也就充分地证明了孔子说的那句话:“言而不文,行而不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