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学-为政篇》
这句话是孔夫子七十岁以后总结数十年的人生经历有感而发,分量不可谓不重,真理度不可谓不高。据孔夫子所言,人生的最高境界莫过于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种境界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咱们不妨来吧啦吧啦,以俗子之心窥探圣人之道,也是件挺有意思的事儿。
度娘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这样的:到了七十岁的时候,你在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都很成熟,做事的时候就基本不会犯错,而不是说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其实,在下认为,早在明朝时期,有位大儒已经深刻分析了这句话,并以此开创了儒家一门新的支派,甚至一不小心还获得了“明朝一哥”的头衔。没错,这位大儒就是王阳明,其开创的儒家新支派便是心学。
心学,据主流学术派分析,主要有两大观点:一曰致良知,一曰知行合一。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似乎看到了这么一个顺序: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致良知→知行合一。
怎样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完全的随心而行呢?答曰:深刻探究、认识自己的内心,然后按照内心的指示做事,这就是随心所欲。
怎样才能不逾矩呢?答曰:净化自己的内心,要知道“致良知”三个字中,“知”字前面还有一个“良”字,只有把心净化的至纯至良,才能随心而不逾矩。
怎样才能把“知”净化的很“良”呢?答曰:知行合一。不妨先随心所欲,化内心所想为外在所行,然后观察所行带来的结果是好是坏,以此判断最初的内心所想是对是错,久而久之,便能去私欲,存天理,将内心净化的至纯至良,也就达到了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了。
然而,现实中我还遇到一些问题:小编十几年寒窗苦读,于千军万马之中勇闯独木桥打破高考这一玄关,之后又历经四年大学苦修,终于走出师门,踌躇满志,自以为纵不能独霸武林亦可以横行江湖了。怎奈一入职场深似海,之前吸收的万分能量竟不能输出分毫,真是气煞我也!
这似乎涉及到一个输入与输出的问题。《宝莲灯前传》中,玉鼎真人的学识可以说三界之内罕有敌手,但他本人却是个战斗力不足五的渣渣;反观他的几大传人:杨戬、孙悟空、狐妹,各自从他那学习了一丁点的法力理论,便足以横行三界了。《天龙八部》中王语嫣通晓百家武学,但自己却手无缚鸡之力,而与之相比,乔峰所得到的武学教材要少的多,但却是名副其实的战神。这两个例子中前者是输出输入比很低的,后者是输出输入比很高的。
原谅我的跳跃性思维,写到这我突然想到了武侠小说中的一阳指,将全身内力集中于指尖,给敌人以致命一击。这也是我认为的输出的比较高的境界。当具体面临一个问题时,能够汇集以往所有吸收的知识能量,去糟取精,以全身之功力解决面临的这个困难,这样或许才能获得比较高的输出输入比。
因此,我们又得到了这样一个顺序: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致良知→知行合一→提高输出输入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