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一张愤怒的脸和一道乘法题
关于快思考和慢思考的两个例子:
一张愤怒的脸,当我们看到时会瞬间做出一系列判断,这些判断不需要消耗很多时间和很大力气,与以往的经历也毫无关系,这就是快思考。
一道计算题,我们可以通过过往的经验做出一些基础判断,但是想要计算得到正确答案,则必须集中注意力,花费一定的时间和力气,这就是慢思考。
引用系统1和系统2来代表这2种思维方式,即:
系统1:其运行时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
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运算。系统2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两个系统各有千秋,各司其职。
书中列举了几个系统1引发的自主行为的例子,其中包含:
将短语“面包和……”补充完整。
回答2+2=?
读大型广告牌上的字。
下象棋时看出一步好棋(前提是你是位象棋大师)。
让我惊讶的是在我对以上几个句子做判断时也发生了错误,因为我理解的系统1是先天的,不需要做出任何动作的,几乎是生理反应的。而上边几个句子虽然是常识性知识,但是仍然是需要后天经过学习和练习的。
书中强调——系统2的运作是高度多样化的,但所有这些运作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所有运作都需要集中注意力,如若分散注意力,运作也会随之中断。
由此可知,经过后天训练形成了条件反射的,也是属于系统1的。
注意力是有限的
系统2起作用时,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但是注意力是有限的,当我们高度集中的关注一件事情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屏蔽掉其他事情。文中举了经典的“猩猩”实验,来说明了这一点。
系统1和系统2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系统1自主运行,系统2处于不费力的放松状态。系统1为系统2不断提供印象、直觉、意向和感觉等信息。如果系统2接收了这些信息,则会将印象、直觉等转变为信念,将冲动转化为自主行为。
大多数下,系统2会毫无保留或稍作调整的接受系统1的信息,你(或你的系统2)所想所做的大多数事情都是由系统1引起的,当事情变得困难时,系统2接手难题。
系统1的局限性
1、系统1有成见,在很多特定情况下,这一系统易犯系统性错误。
2、自主运行,我们无法关闭它。
冲突
以缪勒莱耶错觉图为例,有时候我们的系统2 ——自我的意识,告诉我们两条线是相等的,但是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直观感受(由系统1带来的)。
我们不可能一直没有成见,因为系统2可能对系统1产生的错觉毫无所知。即使有所察觉,也需要系统2进行强有力的调控和积极的运作才有可能避免,而这是需要消耗体力和精力的。
学会区分
时刻保持警惕并不是一件好事,它消耗我们的精力,也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枯燥乏味,因此学会分辨非常重要。
要学会区别常会出现重大错误的情境,在风险很高的时候,尽力避免这些错误。
为什么命名为“系统1”和“系统2”
这也是我在读序言的时候就产生的疑问,选择“自主系统”和“耗力系统”,或者其他更形象化的名字不是更好吗?没想到作者竟然在第1章就做了解答:说出“自主系统”比说出“系统1”所需的时间长,因此会占用更多的大脑工作记忆(短时记忆)空间,会削弱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