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君近来过得有些抑郁,常常用酒精麻痹自己,认为让自己经常处于恍惚之中就可以避开现实的痛苦,而这痛苦主要是来自她的奇葩老公,她的老公极力的要让她“打造”成他心目中现实版的女神形象: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画重点:主要指神似他女神的样子。太难了哈)、琴棋书画都要略通,更好玩的是要求衣着装扮更要象女神那样甚至牌子一样,动不动的就拿B君与他的女神对比,然后百般的指责与训斥(妥妥的精神虐待)……
听完B君的描述,会让人感到汗颜,正常的反应更多的会谴责她的老公,小编不做过多的评论,只要他们还能保持共处一屋,关系外的人没必要去指指点点或评论,沉默片刻,B君忽然问我“老师,假如您是我,您会怎么做”?
不得不说把一个好问题抛到小编身上,有点躺着也中枪的感觉哈,小编沉思片刻,想起了心理学家阿德勒( Alfred Adler )提出的一个理论“课题分离”,指的就是要想解决人际关系的烦恼就要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我的课题,我只负责把我的事情做好,而你也只负责把你的事情做好。课题分离是一个人自我成熟的标志之一,当然小孩在未成年时是无法具备独立自我的,所以,他会将养育者的评价、看法及要求看的很重要,如果一旦形成了成熟自我,有能力承担自己的行为后果了,就可以开启课题分离原则了。
当理解了课题分离了,他人对你的评价或要求、态度乃至指责都不会给你带来太大的困扰或痛苦,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别人对你的评价、态度与要求是别人的选择,只要对你不形成直接后果,那就与你没有太大的关系。说得粗鲁一点就是“关我屁事和关你屁事”八个字的问题了。
如上文的B君,B君在家庭扮演着为人妻为人母的角色,她除了工作,在家庭里也承担起传统观念上女人在家承担厨娘的主要角色,虽不是厨师但也准点准备家人的热饭热菜,尽心教育孩子,接人待物方面基本礼仪也得体。B君尽心做好角色份内的事情,是B君的责任与义务,要怎么做饭怎么待人接物是属于她的课题,而他老公所谓的下得厨房上得厅堂的标准,奇葩的要求或标准是他的课题,那是他自己的事情,属于他的课题与她无关,B君根本不用去痛苦去难过用酒精麻痹自己。
又比如说,经常有的人会对你的言行指指点点,说你应该怎样怎样,或不应该怎样怎样的,应该对谁谁谁怎样的,或者说若你没那样对TA,TA就不会你对百般刁难与责备等等,搞得最后你被得了便宜还卖乖,最后都是你的错的样子,小编就只能说“关我屁事,关你屁事,人家要怎样那是TA的选择呀”。再比如,你的塑料姐妹花在你试裙子的时候说你太胖了不适合穿裙子,你可以说:关你屁事,我自己觉得好看就行了,姐买了!
当然如果有些外部评价、看法或要求真的会对自己产生实际影响,也先不急着否定自己,而是吸收反馈信息进行改进就好。如主管打压你的项目没有进展,可你已经很用心努力的跟进,没功劳也有苦劳啊,会感到很恼火,心情是可以理解,但你要清楚到底是哪个环节出问题,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如果只是沉浸在恼火且忽视了主管的反馈,不仅于事无补,反而是前功尽弃。
其实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外界评价其实跟我们没太多关系,主要原因是不会对我们造成实际影响,虽然也能让自己心理不舒服,但只要默念一句:“关我屁事,关你屁事”就好,这样不仅不会让对方觉得你冷漠,而是让对方更加尊重你,因为这些评判本来就是对方自己的事儿,跟你无关;若涉及到实际影响的,是你的责任所在,对方在你无法满足要求的这件事上也会留有一定的空间与时间,作为成年人的你都知道一个道理,任何事情都不可能立即被搞定的,给他人留余地就是给自己留余地,吸收反馈信息后去修正即可。
最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存法则、生活方式,自己的人生课题需要去完成,别人代替不了。遇事运用好课题分离,烦恼、困扰、痛苦会大大减少。活着其实都不容易,做好角色内的事情,没必要活在别人的评价中,更没必要为了讨他人欢心而刻意去模仿谁,更没必要为了谁而忘记自己是谁,你,只是代表你自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