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里的“刻意练习”学习法,教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并不难

如今市面上各种方法论的书如火如荼。比如如何从新手到大师的《刻意练习》,豆瓣评分也还可以。


其实,这个学习方法,《中庸》里已经说得明明白白,还简单易行。

《中庸》

先看看进口的“刻意练习”。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lorida State University)心理学家 安德斯·艾利克森首次提出了“刻意练习”的概念,并于2016年出版了《刻意练习》一书。


这套练习方法的核心是把一个大项目拆分成小目标,一步一步完成,遇到不会的,反复练习,如此,每个不会的细节都这样反复练习,而且给自己创造愿意练习的动力,练习难度适中,过程专注。这样再难的事都能做好,零起点的新手都能成为大师。


而成书于2600年前的《中庸•哀公问政》也提出了一套相似的学习方法:


“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意思是,别人一次能做的,如果我不能一次做到,那就用百倍的工夫;别人十次能做的,如果我不能,我就用千倍的工夫。


如果真能这样做,坚持到底,那么即便再愚笨的人也会变得聪明,力量再弱小的人也会变得强大。


是不是教你怎么从新手到大师,从失败到成功?其实,从古到今,想要成功的人都离不开这个方法。

苏秦苦学

战国时期,群雄并立,战争连年不断,各国都想统一中原。年轻的苏秦凭借自己的学识和口才游说当时最强大的秦国,希望得到重用。但是好几年过去了,也没有得到重用。


于是苏秦回家励志苦学,足不出户。不分昼夜,发奋读书。


他读《阴符》的时候,一边读,一边又结合自己周游六国所得到的信息、知识,仔细揣摩,为什么秦王不听他的主张?六国之中,每个国家的国情强弱,地理利弊,集团特点……他逐一分析,对比,记录……


有时深夜犯困,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剧痛驱赶了睡意,再继续学习,思考。渐渐地,他悟透了书中内涵,不出一年,天下大势,了如指掌了。


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白被人们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而白居易被称为诗王。


白居易的诗胜在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妇孺皆知,所以传诵更广。

白居易给老人读诗

比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为什么白居易的诗歌经典名句这么多呢?这就是因为他不光有才华,更有刻意练习的努力付出。


据说他写出诗稿以后,常常要先念给家里或邻居老人听,并且问这些上了年纪的老百姓:"听懂了吗?"如果回答"懂",他就把诗抄录下来;如果回答"不懂 ",他就修改,再试听,再修改……


就这样力求大众都懂,还流畅顺口,方便记忆,所以他的诗作广受欢迎,被广泛传播。


曾国藩大概可以算得上世界上唯一一个以“拙”成功的名人,如他所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曾国藩从年少读书时,父亲就要求他,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

曾国藩画像

看来,他父亲很懂得刻意练习的精髓。这种学习方法看起来慢,其实却是最快,因为这是扎扎实实的训练,可以一点一点地、清晰地体验把事做到最好的信心和成就感。


所以,虽然曾国藩秀才考了九年,但一旦开窍之后,未来的路就越来越顺,呈加速度。4年后他中进士时,那些早早中了秀才的同学,却连举人没有考上。


事实上,《中庸》作为四书五经之一,作为古代科考的必考内容,这种被强制推广的文化,也正因此获得了以不可超越的流量,最大广度和深度地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


《中庸》传达的遵循渐进,不屈不挠的刻意练习方法,至诚至明的人生态度,激励着从古至今的中国人勇敢地面对、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坚持不懈,从新手到大师,从贫弱到富强。

曾国藩画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