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朋友们,大家人好!我的专题系列【入乡随俗】又来啦!
【入乡随俗】这个系列目前已更新三篇文章:《我的家乡》,家乡的拜拜习俗《“拜老爷”,你绝对拼不过我们》以及潮汕茶文化《诶,滴茶哇!》,今天来个第四篇《住是爱生“打埠仔”》,不褒不贬,客观介绍潮汕老家对于“生男孩”的执念。欢迎围观!
01 “打埠仔”的由来
“打埠”,潮汕方言。是“丈夫”的谐音字,潮州话称男人为“丈夫”。潮汕话读da1 bou1,出自 《潮汕方言词考释》。
关于“打埠”还有这么一段传说:
相传在古时候,人们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主张女主内男主外。
这样一来,妇女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负责家中的一日三餐,煮好饭,做好菜,等男人回来填饱肚子。
而男人呢,除了种好田,还经常要外出打猎,打些山鸡野兔之类的回来,让一家老少补补身子。
饭即粮,“煮饭”也即“煮粮”。男人打猎回家就经常对女人喊:“煮粮人,猛猛物碗来食(赶紧弄饭吃)。”
打猎就是打补品,“打猎”即“打补”。所以女人也常回应男人说:“打补人,爱食住来食,勿甜大声伯喉(要吃就来吃,不要大喊大叫)。”
久而久之,女人就被称为“煮粮”(与“姿娘”同音),男人就被称为“打补”(与“打埠”同音)。
香火绵延,乡音不变。时至今日,我们仍然称呼潮汕女人为“姿娘”,潮汕男人为“打埠”。
那么问题来了,“打埠仔”又是什么意思呢?
不难猜,多了一个“仔”字,应该就是“丈夫”的“缩小版”,即“男孩子”的意思。
潮汕方言中,男孩子(多指未婚年轻男性以及男幼童)被称为“打埠仔”。
02 “打埠仔”哩“尚切要”(最重要)
潮汕地区的生育观念,有别于其他地方,潮汕地区的生育率在广东省内排名遥遥领先。
我出生在80年代,刚好遇上计划生育刮大风,因此大多数同龄人家里只有两个兄弟姐妹;而70年代那一辈人家里通常都有三四个兄弟姐妹;再往上看,50,60年代那一辈人,即我父母辈的,家里没有八九个,也至少有五六个孩子。
在潮汕本地,几乎没有独生子女。
时过境迁,时代在进步,潮汕人的见识和观念也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
现在的潮汕年轻人也未必愿意多生孩子了。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潮汕人通常都是生育一到两个孩子,我身边同龄的几个朋友,都是生了一个孩子就不愿意再生育或者干脆选择丁克。
膝下儿女成群是一种现象,而执念于生“打埠仔”又是另外一回事。
潮汕人确实比较强烈地希望生“男丁”,老家就有“不生出儿子,誓不罢休”的例子,虽然这样的情况已经非常少见,但它总归是残存的,并且曾经称霸过潮汕江湖。
这就要从遥远的那头说起了。
彼时,韩愈被贬潮州,带着满腔的悲愤和不甘踏上了这片“蛮夷之地”。好在他老人家很快便振作起来,卸下以往的包袱,把精力都花在振兴潮州大地上。大量的唐朝文化风俗涌入,冲击着这片荒凉之地。
至今,潮汕仍保留了唐代以来的许多风俗。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拜祖先,拜神灵。
这种祭祀之风席卷潮汕大地,而按照传统观念,祭祀时上香的往往是家中的男子,操办宗族事务的也是家族中的男子。古时候,女子是入不得厅堂的。
古时候,潮汕女子地位十分低下,结婚后就是相夫教子,在家打理家务,而潮汕的男人主外,负责在外打拼,养家糊口,由此奠定了潮汕男人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
客观事实造就了观念的产生。
这种“打埠”为主的观念代代相传,即便到了现在,潮汕人骨子里依然认为每家每户都需要有儿子进行传宗接代。
尤其老一辈的人,对这种观念更为执着。老人们担心自己死后,家族香火在他这一代就断了,无颜面对一众“老公”(祖先)。
古往今来,潮汕“尊男重丁”,因为没有男丁,家不成家,族不成族,是一种罪过。
“老爷保号”添丁添财,“丁”一向都排在“财”的前面,宝座稳稳地,坚不可摧。
所以你说,“打埠仔”是不是“尚切要”(最重要)?
03 住是爱生“打埠仔”
自然,生“打埠仔”的重任没有任何悬念地落在潮汕“姿娘”的身上。
作为“姿娘”人,每一个潮汕婆婆都要经历一场道德的洗礼。年轻的她曾经也是被大山压迫的“媳妇”,周旋于生“打埠仔”的漩涡中;而年老了,她变成了一个有儿媳妇的婆婆,时光仿佛轮回了。每一位潮汕婆婆对媳妇能否生个“打埠孙”极为看重,如果媳妇没能生个男孩,她觉得无颜面对祖上宗族。
潮汕人非常崇拜祈子神灵,生子神灵和育子神灵。潮汕地区目前还存在各种祈子习俗,包括日常生活中的祈子习俗,婚礼中的祈子习俗,节日中的祈子习俗以及孕期祈子习俗。
一切都是为了生个“打埠仔”。
旧时在老家,“奴仔”(孩子)出生时,女婿要到岳亲家报喜。如果生的是“打埠仔”,就要用红纸贴写明婴儿出生年月日(时辰),用石榴花和仙草,办糖饼送给岳亲家食甜,称为“报添丁”。如果生的是“姿娘仔”,则只要简单的口头报知,俗称“报添口”。这“一丁一口”,可品出其中玄机。
潮汕地区“重男轻女”的现象在过去并不是单单为了传宗接代,还有防止外族侵入的目的。当地多以男丁来壮大自己的宗族。
当然,无论是执着于生“打埠仔”还是所谓的“重男轻女”,都有着它自己本身的历史烙印。存在即有它的合理性。功过是非,我们也不必过于纠结。
04 “打埠”“姿娘”,拢总爱(一样要)
历史总归是历史。我们毕竟活在当下,我生在80年代,家里姐弟二人,父母亲也从未有过让我觉得不舒服的所谓“重男轻女”的举动。
从孩童到成人,印象中,爸妈都是一碗水端平的。当然,除了弟弟肩负着“延续香火”的重任外,我们几乎是平等的。
甚至有些时候,父母都会偏袒我这个姐姐。尤其体现在受教育这一点上,弟弟只有高中学历,而我读到了本科。爸妈并不像老辈人那样觉得“姿娘仔读书无用”,而是尽全力为我创造条件读书。
可见,凡事需见仁见智。个体不同,不能一概而论。现在潮汕老家依旧存在一些“老传统”(思想老旧的人),他们终日困在一亩三分地里,抱着那些老祖宗留下来的祖训,死命地守护着生“打埠仔”的执念。
随它吧,他们本无错,只是有一扇门还没有打开。我想有一天,他们或许会顿悟,能扛能打的不只有“打埠仔”,能拼能赚的不只有“打埠仔”,能写进族谱的也不只有“打埠仔”......
“打埠”“姿娘”,拢总爱。
“打埠仔”“姿娘仔”,拢总是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