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二 陈大伟教授在东天江小学观课议课记录-测量物体长度
课前交流:
课前预设:
一、教学目标: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二、过程:
导入:激趣
做游戏(设计意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同学们和老师找出一些反义词。
引出长度
师:像这样的边的长短我们可以叫做长度,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长度。
师:你还能指出哪些物体的长度吗?
测量,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用小棒估测课本长的长度
师:你们想量出课本这条边的长度吗?怎么量?我们可以用小棒量。看看这条边有几个小棒那么长?
先来估测一下,猜一下
1.用铅笔量出课本长的长度
师:哪位同学用铅笔量?这条边有几个铅笔那么长?
用别的测量工具量出课本长的长度
(教师板书出用小刀所量出的课本长的长度)
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师:观察这些数字你发现了什么?
实践:与生活相联系
你想用你手中的工具去量什么物体的长度?
以小组活动为主,互相量一量
课后练习
完成第2页的练习
同学互相对一对
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交流问题:
二年级小学生注意力易不集中,课堂组织非常重要,你是怎样去组织的?
在学生测量前的指导相当关键,在测量前你采取什么方式让学生去注意听讲。操作中呢?
在学生测量时,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
“长度”在二年级阶段,主要还是体验,你怎样让学生去体验呢?应注意语言要易使儿童接受。你准备怎样去做呢?
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
课后议课:
一、于慧老师简单反思:
于:请问刘老师我每个教学环节用了多长时间?
刘:导入用了3分钟,中间教学环节用了20分钟左右,最后练习用了5分钟。
于:就这节课而言,一是教学效果有所欠缺,测量方法存在个别错误,测量方法没有强调够,这是教学目标的第一个目标没有完成,在第二个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虽然有学生说出来,但认识不够全面,其他学生是否认识到令人怀疑。二是关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问题。学生前半堂课的注意力是很集中的,但在后半堂我感觉课堂纪律涣散,学生的注意力就比较分散了。原因在哪里?三是课中第二个环节课堂表现与教学设计有所偏差。设计的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的两个方面只说了其中一个方面,由于时间紧迫,另一个方面就省略掉了。
二、议课过程:
赵: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方面,在课中你虽让学生估算课本左边有几根小棒那么长,又估算另一条边以及文具盒,我想这个地方并没有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于:是的!我想估算过程有一定难度。所以直接让学生去量了。
赵:在量课本左边的边的长度时,学生用小棒这样滚动量,不够准确,如果小棒粗一点就再这样量就不对了。我建议可以让小组合作,用几根小棒连接起来量效果会好一点。
刘:在课上前几分钟时有个学生在做小动作,注意力为什么没有集中,这时老师没有采取措施。
赵:课前老师让学生把书本放在桌子的左边,你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与良好的学习习惯。
赵:可是部分学生并没有按要求那么做,你认为这种培养有效吗?
于:这是我的一个失误,我只是大致看了一下,没有注意到个别的现象。
吴: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学生注意不可太强求。
赵:老师没必要让学生做到整齐划一,课堂上要活而不乱。
于:我想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会受到坐姿的影响,所以在课堂上我有时会要求学生坐好。
赵:请问你的课堂目标是什么?是否完成。是什么原因没有完成?
于: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学生体验参差不齐。我想一是由于教材理解不透,二是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赵:是的。
吴:数学练习时,学生做的情况不尽人意,有的学生题目都没有听清,是不是应该先提示一下。
于:在做之前,我读了题目要求,可能是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听清楚,导致做题困难。这个地方我没有关注学生的表现,应该注意提示一下学生。应该说没有针对学生注意力集中问题对学生进行评价。我想课中学生注意力分散,纪律涣散,有一方面的原因在于没有对认真听讲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
杨:这节课还只限于教材,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还不够,是否可以让学生自己动起来量一量,他想量什么物体可以自己量。
于: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不够,可能时间较紧,所以没有放开。
许:我发现老师经常站在教室的右边,右边的学生表现就积极一点。
于:我没有注意到这个现象。看来学生的注意力集中问题和老师站的位置也有一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