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东坡传》随笔九

      “猿吟鹤啶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熙宁四年(一O七一)七月,苏东坡携眷离京往富有湖山之美的杭州上任。在随后八九年内,他始终在杭州、青岛附近的密州以及江苏的苏州为官,无不政绩斐然。这段时间,他作诗甚多,所写的诗歌很美,或感伤,或谈谐,或愤怒。以天真快活的心情,几乎赤子般的狂放不羁,将心中之所感,尽情歌唱出来。

      苏东坡天赋这样生气蓬勒的精神,常遭遇到道德的矛盾,一方面要保持英雄本色,不失其与生俱来的大无畏精神;另一面又要顾到同样重要的明哲保身这一人生的本分。在他一生的官宦生涯中,有某些时期此种冲突特别尖锐,往往他宁愿保持他的英雄本色。他那伟大的天才不断自由流露而一发不可抑制。

“悟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多忧发早白,不见六一翁。”

    可是这些忧虑愤怒的诗歌触怒了权要,终于给他招惹了灾祸。自此时,开启了他如“飞蓬”般的一生。自此,他就成为政治风暴中的海燕,直到他去世,都不会再在一个地方安安静静度过三年以上的时光。

      “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

      苏东坡对子由的深情确是非比寻常。他们兄弟之间的友爱与以后顺逆荣枯过程中深厚的手足之情,是苏东坡这个诗人毕生歌咏的题材。

      自东坡与子由平生第一分手后,他寄弟弟的第一首诗写道: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

      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风雨对床”之思,成了兄弟二人团聚之乐的愿望,也是辞官退隐后的理想生活。后来有两次弟兄二人又在官场相遇,彼此提醒在诗中曾有此“风雨对床”之约。

      兄弟二人忧伤时相慰糖,患难时相扶助,彼此相会于梦寐之间,写诗互相寄赠以通音信。甚至在中国伦理道德之邦,兄弟间似此友爱之美,也是迥不寻常的。

      苏子由生来的气质是恬静冷淡,稳健而实际,在官场上竟尔比兄长得意,官位更高。在朋友同僚的心目中,子由为人可靠,而东坡之直言无隐,玩笑戏滤,则使人害怕。在亲密朋友之间,东坡谈笑风生夹杂惊人的双关语。天下拘谨实际的人听他说话,都资得他随时可以吐露真情,仿佛不论何事,只要是真,便道得说出口来,此外不知还有什么禁忌。

      虽然二人有关政治的意见相同,官海浮沉的荣枯相同,子由冷静而机敏,每向兄长忠言规劝,兄长颇为受益。东坡对弟弟不但是同学,而且是良师。他写的一首诗里说:“我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子由也在兄长的墓志铭上说:“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