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来,我是如何做到坚持日更的?

文/陈安若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从加入刻意写作训练营,加入简书,尝试写出第一篇文章后,到现在已经过了一个多月,我做到了每天在简书上更新一篇文章。

刚学习写作的时候,要求完成日更的任务,我想这怎么可能做到呢?

这几年因为微博的流行,让人的思维变得碎片化,每篇固定在140字以内的规定,让人越写越短,词汇量变少,越来越写不出长文。

那时候一天都憋不出几百字,还要天天写,哪来的灵感?写些什么呢?哪有这么多时间?我相信小伙伴们开始写作时一定也有这样的疑问。

后来通过刻意写作练习,我发现大脑越来越好用。原本以为我很健忘,对过去的事情好像都记不真切。

为了写文章,这么刻意一想,发现好多记忆都浮现出来,如此鲜明。原来大脑都把这些存储着,只等着哪天被调用呢。

大脑不用它的时候,很容易被懒惰控制,我们要刻意跟惰性对抗。学而不思则罔,看到什么都要有自己的思考,才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一旦使用起来大脑皮层就开始变得活跃,各种各样词组和想法从脑海中奔腾而出,一想到某些词或者片段,立马把它记下,当成写作素材组织到以后的文章中。

我常常在入睡以后突然灵感闪现,马上一骨碌爬起来,把灵感记下。要么是故事的框架、要么是很好的标题、要么有很押韵的诗句,要么是很奇特的主线。记完后再睡,要不等过段时间或睡醒后灵感就记不起来了。

词汇量的突飞猛进,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在于平时素材库的收集整理,这个需要刻意累积。

看到好文章或者好的段落句子,立马把他保存下来,分门别类放在素材库里,想用的时候就可以随时调出来进行借鉴学习。

这里推荐有道云微信收藏,两者都有非常强大的功能,加上各类标签,满足素材库的建立。

要想写出好文章,必须有持续的输入。为了保持日更的频率,我用输出倒逼输入,每天都要提醒自己看书、看电影、学习、经历各种事情,参加各种讲座,观察万物,深入细致体会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只有在平时仔细观察、深刻体会,才能把平日生活中的感受、情感转化为文章。

词汇有了,灵感有了,标题、大概框架也有了,那什么时候写作呢?大家都说忙忙忙,其实时间挤挤都会有的。

平时我会利用工作间隙、中午和晚上的休息时间写作

写文章时,我喜欢拿出纸笔手写,总觉得在纸上写文字,能够跟随着活跃的思维行云流水,常常一篇文章一气呵成。

如果用打字的话,碰到不常用的字还要考虑这个字怎么打,思维容易被阻断。

写完一篇文章后,我会使用讯飞语记来记录,读出来马上就能变成文字。

这个软件实在太好用,识别率很高,超级推荐,不仅为我节省了不少打字时间,顺便还锻炼了我的普通话。

结合一些阅读软件,讯飞语记还能听有声书,洗漱、走路的时候都能好好利用,不浪费时间,保持知识输入。

文章都是构思出来的,我经常用几十个关键词汇先架构成故事的框架,等有时间再把故事完善。

或者通过一个有趣的片段,再把它扩展成一篇完整的故事。

或者先把想到的故事写一个几百字的开头,后期再明确主线、组织结构给他加上身体、尾巴等。

我目前暂时未完成的文章就有十几篇,等着有灵感时再把故事叙述完。

要想文章描述得生动有趣,就得把描述的场景想象出来。

我写文章经常像导演拍戏似的,动用自己丰富的想像力,把场景真实呈现在眼前,每个主角都活灵活现,我会打开上帝视角观察他们,也会穿透到角色中,真实体会人物或动物的动作和内心的感受。

老舍说过:看生命,领略生命,解释生命,你的作品才有生命,看,看便起了心灵的感应,这个感应便是生命的呼声。

写的文章每天获得友友们的阅读、评论、点赞,这些鼓励对我来说是莫大的激励。文章被收入各种专题,投稿被选用,我的文字有人看、有人认同,这让我有种成就感,激励我不断地写下去。

通过一个多月的写作,每天都有一点点的小进步,也让我知道我更适合写哪种风格的文字,向着这个方向努力,希望假以时日,我能有集结成书的一天。

写作没有捷径,要想快速成长,唯有笔耕不辍,加上不断的学习!

我是陈安若,感谢你的阅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