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今日史:疥癣之疾竟成势,孙恩死,卢循继,刘裕数战之。
读书用曾国藩之法:读哲学一字一句读,求篇篇理解。读历史按人物读,不要拘泥,要理出主线。
霏学会新技能:藏东西,然后伸出手说:“没!”
今日思:【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各家的解读略有不同。其中最推崇陶行知的解读:教学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教学过程中的最重要之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也就是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
那么,什么是学习方法?这点上,以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最为深刻。
学生最应该掌握的学习方法,就是他利用已有知识构建新知识的能力。
以他已有的知识为基础,是这种方法的核心。另一个核心则是,教师应该高度注意那些能够把新旧知识联接在一起的逻辑点。
这在实践中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当我们把教学的注意力转到这个层面的时候,会发现马上可以有一个新的评价体系出现,很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例如,当我们以教师教授的10个知识点为目的,去评价学生的时候,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掌握8个以上的是好学生,掌握6个的是一般学生,掌握4个以下的是差生。那些只掌握2个的,就是无可救药的了,因为老师很难花费功夫让他掌握另外8个知识点。学生之间是有优劣之分的。
而我们如果用另外一种体系来评价:不管他能掌握几个,都是他的已有知识,那么为了帮他建立知识体系,8个的,我们要做的是让他掌握与前八个相关的第9个第10个,掌握2个的,我们要做的是让他掌握与前两个相关的第3个第4个。而且,这个3.4,绝不是一种敷衍:“嗯,你能做4个,有进步,不错不错,继续努力。”——不是这样的。
我们要真正去思考另外一种方法,要在他掌握第3、4个的过程中,传授他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一旦学会并稳固了之后,剩下的他会自己去掌握的。
从这个角度去看,学生就不再有优劣之分,只有差别之分。每一个人,都是以他的已有知识为核心,以最近区域为目标,去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每一个人的教学任务都是2个题,而不是有的不用管,有的8道题。
学生并不是一张纸,教师画画什么他上面就有什么。
学生更像一个瓶子。瓶口,就是他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不足,他就会像一支针管,任老师灌输多少东西,一点也进不去。
培养了他的学习能力,他的瓶口就会越来越大,接受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
而如果他的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他就会变成吸尘器,教师不去灌输时,他一样可以自己吸取东西。
所以,教师在设计自己的课堂时,很有必要研究自己的课程中,哪些点是在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