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逸 14.5 | “破窗谬论”并不荒谬
在古老的政治智慧里,如果没有压迫,反抗反而更容易出现,和平局面更容易被打破。所以,巧妙的压迫才是保障长治久安的好政治。
道家哲学的“君臣异道”是一种普世性的政治智慧,它既可以是统治术意义上的权谋手段,也可以是一种明智的管理技巧。
经济学里臭名昭著的“破窗谬论”在很多时候并不荒谬,劳民伤财的举动常被作为维护稳定性、提高凝聚力、定向激发生产力的手段。
接下来是今天的正文。
(1)哪里有适度的压迫,哪里就不容易有反抗
昨天讲到,中国古代的某些智者早早就有发觉,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句话根本就不成立,如果哪位主权者遇到这样的反抗,那只能说明他的压迫手段太缺乏技巧了。事实上,如果没有压迫,反抗反而更容易出现,和平局面更容易被打破。所以,巧妙而适度的压迫才是保障长治久安的好政治。
先秦古籍《国语》记载公父(fǔ)文伯的母亲告诫儿子该怎么做官的道理:“过去圣王治理人民,总是挑贫瘠的土地让他们去种,让他们一直都过劳苦的日子,所以圣王才能一直维持着他的统治。”至于这个骇人听闻的道理为什么能够成立,理由有点貌似《孟子》的名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只不过这里是用老百姓的忧患保障了那位圣王的安乐。
汉朝有一部集道家之大成的《淮南子》,里边讲过一个更加匪夷所思的故事:周武王灭掉商纣王,得了江山,可心里不大安稳,于是请教姜太公说:“我夺了商纣王的天下,这是以臣弑君、以下犯上的行为呀,如果后世有人效法我的样子,搞得兵连祸结,那可就不好了。你看这该怎么办呢?”
姜太公答道:“大王您能提出这个问题来,这很好。这就好比打猎,猎物还在活蹦乱跳的时候,猎人唯恐把箭射轻了,可等到猎杀成功之后,又希望猎物的伤口越小越好。
“您如果想长久地占有天下,最好的办法就是蒙住老百姓的眼睛,堵住老百姓的耳朵,引导着他们多做一些无用功,同时,用繁琐的礼乐来教化他们,让他们各自安于本职工作,养成他们安逸的心态,让他们的脑袋从清清明明变成浑浑噩噩。
“达到这种程度之后,再摘掉他们的头盔,给他们戴上以翎毛装饰的帽子;解下他们的刀剑,让他们手持笏板;制定为期三年的守孝规则,以此来限制他们的生育;大力宣讲等级秩序和谦卑退让的精神,让他们不起争斗之心;多给酒肉让他们好吃好喝,再用音乐使他们好玩好乐,用鬼神使他们敬畏天命,用繁文缛礼使他们丧失自然天性,用厚葬久丧使他们耗尽财产,让他们为丧事置办奢侈的陪葬品,这样来使他们陷入贫穷,让他们挖壕沟、筑城墙来耗费体力。这样做下去,就没有多少人还能犯上作乱了。——只要这样移风易俗,就不难永保江山。”
《淮南子》最后用姜太公的这番话来说明《老子》的一句名言:“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我们这里援引用陈鼓应的翻译:“万物自生自长而至贪欲萌作时,我就用‘道’的真朴来震住它。”
我们看姜太公这番话,实在太歹毒了,当真是以“愚民”为指导思想,而在具体的愚民手段上兼采百家之长——既有儒家的礼乐,也有墨家的“明鬼”,尤其是这句话:“让他们挖壕沟、筑城墙来耗费体力,这样做下去,就没有多少人还能犯上作乱了”,这应该是姜太公全部这番话里最令人气愤的一个观点了。但遗憾的是,正如哈耶克曾经感叹的,“最坏的家伙最容易爬到权力的顶峰”,最恶毒的主意也同样最容易得到广泛的实施。所谓劳民伤财有助于政权稳定,说的就都是这样的事,这就是道家哲学的一个要点:君臣异道。
(2)君臣异道
如同愚民术一样,“君臣异道”也是一种普世性的政治智慧。亚里士多德概括过他那个时代所观察到的称为“僭术”(僭主的家法)的统治技术:“僭主的习惯就是永不录用具有自尊心和独立自由意志的人们。在他看来,这些品质专属主上,如果他人也自持其尊严而独立行事,这就触犯了他的尊严和自由;因此僭主都厌恶这些妨碍他的权威的人。暴君还有宁愿以外邦人为伴侣而不愿交接本国公民的习性,他们乐于邀请外邦人,同他们聚餐并会晤;他们感到外邦人对他们毫无敌意,而公民却抱有对抗的情绪。”(《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的这番见解很大程度上源自他的师承。《理想国》里的苏格拉底在描述僭主独裁者的时候就说过类似的话:“一个十足的僭主独裁者……在他已经和被流放国外的政敌达成了某种谅解,而一切不妥协的人也已经被他消灭了之后,他便不再有内顾之忧了。这时他总是首先挑起一场战争,好让人民需要一个领袖。而且,人民既因负担军费而贫困,成日忙于奔走谋生,便不大可能有工夫去造他的反了。”
这些两千多年前的西方智慧,对于中国读者来讲一点都不陌生,道家学者尤其会引之为同道。
另一方面,所谓“君臣异道”,最高统治者“无为而治”了,可具体工作总得有人来做。如果全国人民一起“无为”了,当然只能一起饿肚子。所以,越是下层的人就越得“有为”,就越得和“领导之道”反向而行。就算实在没事,领导也得给他们找点事出来。
从管理角度来讲,如果只看积极的一面,这倒很有几分道理。有过大公司总裁经历的巴纳德曾就这个问题发表过著名的看法:总裁的任务不是亲力亲为,而是为下属们维系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管理的功能》)为什么要维系这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呢?自然不是让下属们无为,而是让他们有为,最大限度地有为。
这个道理至少适用于两个层面,一是在管理层内部来说的,二是就宏观意义上的治国之道来说的。
关于管理层内部的无为,我们可以看一个三国时候的例子:陈矫在魏国担任尚书令,有一次魏明帝突然造访,陈矫赶紧接驾,问道:“陛下这是想去哪里呀?”魏明帝说:“我就是来你这儿,想进来看看公文。”陈矫说:“看公文这是臣子我的职责,不是陛下该做的。如果陛下觉得我不称职,就罢免我好了。您还是起驾回去吧。”这一番话说得魏明帝羞答答的,真就掉转车头回去了。(《三国志•魏志•陈矫传》)
建安年间,徐干(gàn)也从理论高度讲过这个道理:做帝王的,就算眼睛再怎么尖,就算耳朵再怎么灵,就算书法、算术、射箭、骑马样样第一,可对治国有什么用呢?这都是掌管具体工作的小干部的素质,而不是人君的素质。帝王就算这些样样都不会,天下难道就会乱么?(《中论•务本》)
徐干描述的这个理想统治者的特殊素质,在《论语》里叫做“君子不器”,在刘邵品评人物的名作《人物志》里叫做“其质无名”,后者至少从字面意义上应了《老子》那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种人业无所专,不是专业人才,处理具体事务不大在行,但可以统筹调动各种人才。
这是管理学的精髓,刘邦就很擅长。刘邦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说过一段很著名的话:“运筹于帏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位都是人中之杰,我能够任用他们,所以我才能拥有天下。”
这段话到了唐代,被赵蕤引到了他的《反经》里作为例证,用以说明“知人者,王道也;知事者,臣道也”。不仅如此,无形的东西才是有形万物的主宰;看不见源头的东西才是世道人情的根本。鼓不干预五音,却能够统御五音。掌握了君道真谛的人,不去做文武百官各自负责的具体事务。
这就是对《老子》“无为”理论的详细发挥,然而看到这里,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同一套道理,往玄而又玄的方向上说,就是许多人心目中的《老子》,一旦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层面,却每每流入法家。
当我们明白了这些道理,就能够对经济学上的“破窗谬论”读出深意。
(3)破窗谬论
何谓“破窗谬论”,亨利·黑兹利特(Henry Hazlitt)在他那本流传很广的《一课经济学》(Economics in One Lesson)里这样介绍过:
「话说一个顽童抡起砖头,砸破了面包店的橱窗。当店主怒气冲冲追出来时,小捣蛋早已逃之夭夭,只剩下一群看热闹的围观者,大家盯着橱窗的破洞以及四下散落的玻璃碎片。不一会儿,人们觉得应该进行一下哲学思考。跟通常的情形一样,接着有些人开始议论,宽慰店主和众人的心:玻璃碎了很是可惜,可是这也有好的一面。这不,对面的玻璃店又有生意了。他们越琢磨越来劲:一面新的橱窗需要多少钱?要250美元。这笔钱可不算少。不过,这没什么好埋怨的,事情本来就这样,要是玻璃永远都不破,那么做玻璃生意的人吃什么?玻璃店多了250美元,会去别的商家那里消费,那些个商家的口袋里多了几个钱,又会向更多的商家买东西。经这么一说,小小一面破橱窗,竟能够连环不断提供资金给很多商家,使很多人获得就业机会。要是照这个逻辑推下去,结论便是:扔砖头的那个小捣蛋,不但不是社会的祸害,反而是造福社会的善人。(蒲定东译,中信出版社,2008年)」
引述完毕。在我们呼唤“多难兴邦”之前,有必要先看一看黑兹利特的分析:
「且慢!让我们来分析其中的谬误。至少围观者所作的第一个结论没错,这个小小的破坏行为,的确会给某家玻璃店带来生意。玻璃店主对这起捣蛋事件除了略表同情之外,更多的应该是高兴。但是,面包店主损失掉的250美元,原本是打算拿去做一套西装的。如今,这钱被迫挪去修橱窗,出门就穿不成新西装了(或者少了同等价钱的其他日用品或奢侈品)。他原来有一面橱窗和250美元,现在只剰下一面橱窗。或者说,在准备去做西装的那个下午,他本来可以心满意足地同时拥有橱窗和西装,而结果却只能面对有了橱窗就没了西装的糟糕现实。如果我们把他当做社区的一员,那么这个社区就损失了一套原本会有的新西装,于是变得比以前更穷了。
简单来说,玻璃店主的这桩生意,不过是从做西装的缝纫店主那里转移来的,整个过程并没有新增“就业机会”。那些围观的人只想到了交易双方——面包店主和玻璃店主——的情况,却忘掉了可能涉及的第三方——缝纫店主——的窘迫。围观者完全忘了他,恰恰是因为现在玻璃碎了,他也就失掉了亮相的机会。人们过两天就会看到崭新的橱窗,但绝不会看到多出那套被牺牲掉的西装,的确如此,因为它永远不会被做出来。人们总是只看到眼前所见的东西。」
引述完毕。黑兹利特有没有说对呢?如果是在自由市场的大环境里,他的确没有讲错。但如果请来霍布斯和姜太公来谈这个问题,他们一定会说:“黑兹利特责怪别人‘总是只看到眼前的东西’,其实他自己才是。如果不搞这些劳民伤财的事情,怎么能确保和平稳定、长治久安的政治秩序呢?人的天性总是饱暖生闲事,所以橱窗玻璃时不时都该砸一下的。”
“破窗谬论”还涉及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利维坦”到底有没有目标,或者说“利维坦”该不该有目标?请你回忆一下我在第12周讲《老子》的内容,当时我谈到奥克肖特一篇很著名的文章《巴别塔》,文章里说:“在政治活动中,人们是在一个无边无底的大海上航行;既没有港口躲避,也没有海底抛锚,既没有出发地,也没有目的地,他们所做的事情就是平稳地漂浮。大海既是朋友,又是敌人,航海技术就在于利用传统行为样式的资源化敌为友。”
在奥克肖特以及标准意义上的自由主义者看来,航行应该是一个随波逐流的过程,否则很容易事与愿违。但这样的观念很难被普通人接受,这也就意味着,一个政党如果当真这样标榜自己的政治纲领,一定得不到绝大多数国民的支持。人类的基因里烙印着奴性,天然就会依傍在强者身边,让强者带领自己,帮自己拿主意,这是我在这个专栏里边多次强调过的内容。那么,一个不给自己设置远大目标、并高调标榜的政党,自然缺乏强者的魅力,这是可想而知的事情。而如果有竞争的党派这时候站出来标榜自己的远大目标,一定更容易赢得民心。
真正的难题出现了:如果一个政党的核心人士很清楚这些道理,他们该怎么做呢?如果本着良知,那就要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党派落选;如果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很有必要揣着明白装糊涂。我们看西方世界里的竞选大战,一些明知行不通的政策之所以会被高调标榜出来,未必真是因为当事人的无知。
当某个政党给自己和全国人民设置了任何一个远大目标之后,“破窗谬论”就会以各种形式一再发生,这同样是可想而知的事情。从积极的一面来看,投鼠不忌器,打碎橱窗或者花瓶其实是灭鼠的代价,这在政治斗争里是常有的事,只不过灭鼠不一定会被张扬出来。而且,“砸破橱窗”还有“定向调控”的意义,会把需求从其他地方引向某些特殊的产业,而无论其结果在经济意义上是好是坏,它往往从一开始都隐含着“明知不可而为之”的政治目的。
甚至通货膨胀也可以看做“砸破橱窗”的一种。比如在西方一些利维坦式的国家里,如果政府想刺激消费,让大家把存款都拿出来花掉,最简便的办法就是增发货币,引发通货膨胀。在通货膨胀造成的恐慌里,人们会觉得与其把钱继续存在银行贬值,还不如拿出来买一些也许并不急需的东西。在这个过程里,被“砸掉”的是许许多多看不见的橱窗,被牺牲的是许许多多看不见的西装和其他的东西。市场上许许多多质次价高、产能过剩的商品很快都卖光了,原本许许多多该被市场竞争淘汰掉的商家幸存下来,大规模的失业并没有发生,伴随失业浪潮的不稳定因素就这样被消弭于无形,政府还在无形中多收了税。
黑兹利特认为单纯的通货膨胀并不会创造更多的需求,他显然忽略了通货膨胀有着洗劫存款的意义,还可以逼出人们更大的生产积极性。当然,这样来安排经济,经济配置显然是低效的,但政府不会在意这些,正如霍布斯所言,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才是最要紧的事情。凝聚力是和平稳定最需要的东西,而适度的紧张局面最容易激发凝聚力,“砸破橱窗”正是人为地制造忧患。
《左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郑国和楚国结盟,背叛了晋国,晋厉公准备出兵伐郑,晋国大臣范文子却说:“我希望诸侯都能背叛我们,因为这样一来,我国内部的祸患就会缓解;如果只有郑国背叛我们,我担心我们国内的忧患马上就会发生。”
随后在晋国伐郑的战役中,晋国和楚国面临决战,而范文子极力避战,他的理由是:“我国的前代君王虽然多次征战,但都有不得不战的苦衷,当时秦、狄、齐、楚都很强大,如果我们不尽力作战,子孙就会衰弱不振。但现在不同,三个强国都已经顺服,真正配做我们敌人的就只剩下楚国一个。只有圣人才能使国内、国外都没有忧患,倘若执政的不是圣人,那么消除了外患必然会兴起内忧。如此看来,我们何不避退楚国,留着这个外患来警戒自己呢?”
这是一种清醒的理性认识,一种高明的政治技巧,可以被现代社会学的社会冲突理论拿来作为例证。时不时要砸碎一些橱窗,这有多么必要!除非我们在一个单纯的自由市场里,并且只在经济存量里做单纯的加减法,破窗谬论才真的荒谬。
让我们再看一段黑兹利特的议论:
「讲完粗浅的“破窗谬论”,有人会说,任何人只要动脑筋想一想,一定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事实上,穿着各种伪装的破窗谬论,在经济学历史上却最为冥顽不化,而且此种谬论在过去任何时候都没有现在这么盛行。如今,每天都有许多人在一本正经地重复着同样的错误。这些人包括工业巨头、商会、工会领袖、社论主笔、报纸专栏作家、广播电台与电视台的评论员、技巧高深的统计专家、一流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他们正在用各自的方式宣扬破坏行为所带来的好处。」
引述完毕。之所以如此显而易见的“错误”能够影响深远、支持者众,除了有人真的“没想通”之外,也有人揣着明白装糊涂。如果砸碎别人的橱窗对自己有好处,那就给自己找个正当的理由去砸好了。每个人追逐私利,诚如亚当·斯密所言不自觉地促进了公益,但各种内耗注定避免不了,世界的运作比单纯的经济关系复杂许多。
(4)大世界之恶与小国寡民之美
老子深深感叹着:“其实完全不必那么复杂。霍布斯先生,还有这位熊先生,你们都想多了。尤其是你,霍布斯先生,你生活在一个大世界里,你看到的是莎士比亚环球剧院的人头攒动,是远洋货船的熙来攘往。人心早就在这样的世界里坏掉了,所以你才会想象出一个残酷到无法生存的自然状态。但你不知道,在世界变大之前,在国王的华丽排场和议会的群情骚动出现之前,人类是以一个个‘小国寡民’的形态生活着的。在那样的生活形态里,你所宣扬的和平稳定才是真正的自然状态。你错把被文明玷污之后的人性当做了人性的本来面目,所以你的推理哪怕再如何周详,再如何像几何算式那样牢不可破,终归不过是沙上建塔。”
霍布斯辩白道:“人人彼此为敌的自然状态也许真的不曾存在过,但我们难道不可以从国际关系当中推想到这种状态吗?如果你真的认真读过我的《利维坦》,应该不会忽略这样一段话:‘就具体的个人来说,人人相互为战的状态虽然在任何时代都从没有存在过,然而在所有的时代中,国王和最高主权者由于具有独立地位,始终是互相猜忌的,并保持着斗剑的状态和姿势。他们的武器指向对方,他们的目光互相注视。也就是说,他们在国土边境上筑碉堡,派遣边防部队并架设枪炮,还不断派间谍到邻国刺探,而这就是战争的姿态。但由于他们用这种办法维持了臣民的产业,所以便没有产生伴随个人自由行动而出现的那种悲惨状况。’”
老子还是摇头:“我记得这段话,但这根本构不成对我上述观点的真正反驳。霍布斯先生,即便在这段内容里,你还是没有把眼光放远,放到大世界出现之前的人类生活里去。假如你能活到20世纪,我相信俄国学者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一定会让你改变看法。”
霍布斯悻悻说道:“我已经死了,时间对我来说已经没有意义。所以我读过《互助论》。让我好奇的是,这部书的观点不但反驳了我,也同样反驳了你。你主张‘治大国若烹小鲜’,但人家根本连‘治理’和‘国家’都否定了。”
老子终于点了一次头:“无论如何,《互助论》和我的学说只是小有龃龉,对你的学说却是釜底抽薪啊。”
今日思考
我们先让这两位哲人面面相觑好了,下周我会讲讲克鲁泡特金和他的经典之作《互助论》。今天的思考题是:我们经常在西方电影里看到枪决犯人的场面,犯人被蒙着眼睛,靠墙站着,大约十几米之外,十几名士兵站成一排,举枪射击。为什么杀一个毫无还手之力的人,要耗费这么多的人力和子弹呢?
今日得到
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今天的知识要点:
在古老的政治智慧里,如果没有压迫,反抗反而更容易出现,和平局面更容易被打破。所以,巧妙的压迫才是保障长治久安的好政治。
道家哲学的“君臣异道”是一种普世性的政治智慧,它既可以是统治术意义上的权谋手段,也可以是一种明智的管理技巧。
经济学里臭名昭著的“破窗谬论”在很多时候并不荒谬,劳民伤财的举动常被作为维护稳定性、提高凝聚力、定向激发生产力的手段。
万维钢 日课221丨领导吃了文化的亏
从前有个美国的大公司,在中国开了个分公司。美方派到分公司的大老板在中国干了一段时间就觉得有问题。他发现中国员工一点都不积极主动,对公司运转状况没什么想法,也从来不提什么合理化建议,只是出问题了就汇报问题。你安排任务他就干,但是他从来都不会主动要求做什么。这不行啊!
大老板就把中方的几个经理召集到一起,说咱们公司到底怎么回事,你们能不能开诚布公地跟我讲一讲,为什么员工一点都不积极。中方经理先自己开了个会,然后非常郑重地给美方老板提了三条建议。
老板一看三条建议,非常诧异。原来在中国员工眼中,不称职的不是中国员工,而是老板自己。
中方经理说,公司想在中国成功,你就必须做到这三点 ——
在开会之前你要多做点准备,自己想了好再召集会议;
你给员工的指示,一定要具体,不能模棱两可;
你自己先把计划做好,再给人分配任务。
美国老板心想,难道我们开会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讨论这些东西吗?如果我在开会之前自己都想清楚了,那我开这个会还有什么意思呢?
这就是一个重大的文化差异。
今天我要说的是《哈佛商业评论》七·八月这期上的一篇文章,“在布鲁塞尔,波士顿和北京当老板”( Being The Boss in Brussels, Boston and Beijing ),作者是英士国际商学院教授艾琳·迈耶(Erin Meyer)。
迈耶跟好几个公司在不同国家有过合作,再加上历时十多年的调查访问,她对各国的领导文化做了一个总结。迈耶说,领导文化有两个维度:第一是对权威的认同,第二是决策的方式。使用这两个维度,可以把领导文化分成四类。
她这个分类非常简单。而我一看中国在迈耶这个分类图上的位置,陷入了沉思!
1.等级与平等
第一个维度,所谓对权威的认同,就是你公司的人员是等级分明呢,还是人人平等?
过去几十年间,美国的企业文化是越来越讲平等。员工对老板都是直呼其名,如果老板叫“赵本山”,那就都管他叫“本山”,不用叫什么“赵总”或者“赵先生”。尤其近年以来,美国企业在管理上有很多创新,大趋势就是把公司变得更扁平化,把层级减少。公司 CEO 要深入到第一线去,越过中层管理人员直接跟第一线人员交流,谁有想法、建议、批评都可以跟他提。老板对员工不是“命令与控制”,而是“赋能”。
平等文化的好处是能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能让老板迅速获得反馈。但平等并不只是给员工的福利,它也是一个要求所有人都必须积极主动的文化。
咱们今天开头讲的是个真实发生的故事。迈耶说,从这个故事你就能看出来,中国的大企业文化跟美国截然不同。中国更讲等级。
有多高的地位,承担多大的责任。你不能一方面等级分明,一方面还要求别人积极主动。
2.独断与共识
第二个维度是决策方式,有两个端点。一种是“自上而下”,上级说怎么办就怎么办,下面的人只管执行。另一种是“共识性”的决策,要全体参与者达成共识再拍板。
为什么说决策方式和对权威的认同是两个维度呢?比如美国,非常讲平等,老板看上去很平易近人,但是做决策却是老板说了算。老板可以听取建议,但是一旦他决定怎么办,所有人就马上服从。
美国式独断的好处是决策速度非常快,特别适合剧烈变化的市场环境。但是注意,你决策太快,就必须允许将来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和改变。咱们专栏前面讲决策科学的时候有一期叫《实干家不需要精确调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而日本公司就不是这样了。日本公司没有那么强的平等意识,上下等级分明尊卑有序,但是日本公司决策非常注重“共识”。
日本的领导在开会决定大事之前,会先一个一个地跟与会者私下交流,争取达成共识,然后开会只是走一个正式的过场。在日本公司从下往上提建议的话,都是在底下这几个人先讨论明白了达成共识,然后把这个建议交给中层;中层达成共识之后再提交给上级,就这么一层一层追求共识。
共识式的决策过程非常慢,但是因为每个人都参与这个过程,一旦决议达成就能被很好地贯彻执行。像这样的决策定了就定了,很难再改变。
咱们想想,独断和共识这两种决策方式很难说哪个好,是各有特色。美国公司决策快,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很善于创新。日本公司决策慢,但是日本很善于保证产品质量,对既定政策能坚持执行,特别适合周期长的项目。
3.文化的碰撞
关于企业文化的差异,迈耶说了个真实的案例。美国跟德国在两个维度上都正好相反 —— 美国讲平等,但决策是老板说了算;德国是讲等级,但是决策过程中讲共识。而迈耶合作过的一个公司,正好是美国和德国公司合办的。
这个公司位于美国,大老板也是美国人。有一次要决定一件事。事先,在中层人员中,美国人和德国人已经商量出来了一个共识,就等着开个会大老板拍板。结果在会上,大老板听完议题,当场就拍板,决定走相反的方向。
既然老板这么决定了,在场的美国人就都欣然同意。德国人讲等级,当面也不好说什么。
可是在私下,德国人就很不高兴。首先他们觉得美国大老板太武断,也不跟人商量就胡乱拍板。其次他们还认为那些美国同事是两面派,敢情咱们事先商量的都不算数了?
等双方磨合一段时间之后,德国人才明白美国人是怎么做事的。德国人发现,美国公司是老板说了算,但是老板所说的这个决定实际上是可以随时更改的。这就不像在德国,老板要最大限度地寻求共识,但是决策一旦定下来就不能改了。
后来双方干脆搞了个约定。美国老板说,以后我再说“决定”,那要分两种,一种是小写的“d”,叫 decision;另一种是大写的“D”,叫“Decision”。凡是小写的 d,意思是我们今天的讨论可以告一个段落,将来还可以改;凡是大写的 D,那就是你们德国人理解的“决定”,要坚决执行不动摇。
4.四种领导文化
按照权威等级和决策过程这两个维度,迈耶把各个国家划分为四种领导文化。也就是下面这张图。
(图中横坐标,左边是“平等”,右边是“等级制”;纵坐标,上方是“自上而下决定”,下方是“寻求共识”。)
左下角这个文化是“讲共识而且讲平等”,包括丹麦、荷兰、挪威和瑞典这几个北欧国家。在这种文化里,所谓“领导人”,并不是一个决策者,而仅仅相当于是一个开会的主持人。有什么事都是集体决定,所有人平等地发言,所有人都同意了才能办。一个不理解当地文化的人在参与决策的时候就会很不耐烦,磨磨唧唧半天什么事都定不下来。
右下角文化是追求共识但是又讲等级,代表国家包括比利时、德国和日本。这些国家讲等级,所以你决策了,我肯定会听你的。但是如果你的决策没有事先跟我商量达成共识,我私下会抱怨你。这种文化的好处是一旦达成共识,执行力特别强。
右上角文化是自上而下的决策同时还讲等级。这里的代表国家非常多,包括巴西,中国,法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在这些国家里下级绝对服从上级,而且什么事都是上级一个人说了算,不用跟下级取得共识,不用参考下级的意见。在这些国家当领导一定要把什么工作都安排得特别具体才行,而且你还必须谨慎言行,因为你随便说一句话,别人都可能当成命令去执行!有点皇帝金口玉言的意思。
左上角文化是自上而下的决策同时也讲平等。这里都是一些讲英语的国家,包括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英国。外国人到这些国家工作有时候不适应。迈耶举了个例子,一个韩国人在一个美国公司工作。美国主管一开始很看重这个韩国人,他聪明能干,但是非常不主动,从来都不说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表现得非常不自信。主管本来想提拔他,看他这么不自信也不能提拔。在这种企业文化里面,你一定要敢于说话,要表达自己。而且别忘了,大老板的所谓的“决策”,是可以改的。
| 由此得到
一个公司应该采用什么制度,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不同文化中上层和基层各自扮演的角色很不一样,公司决策方式也不一样。不管你是要顶层设计还是混职场,都应该了解这些。
| 我的评论
今天说的是企业管理的事儿,可是作为中国人,我们看着迈耶画的这张图,心中难免会有一番别的感慨。
在这张图右上角,中国的小伙伴们包括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印度和俄罗斯,你看这几个国家有什么共同点?
以美国为代表的左上角,和以日本德国为代表的右下角,这些都是发达国家。这两个区域的企业文化正好相反,但是各有千秋。你要是分等级,那就得讲共识。你要是领导一个人说了算,那就得讲平等。你决策快,那就后面可以改。你决策慢,但是后面坚决贯彻执行。总而言之,这两个领导文化都不太可能出现上下离心离德、政令出不了总裁办公室的局面。
可是左下角和右上角这两种领导文化,我就有点理解不了了。北欧国家什么事儿都定不了,中国什么事儿都让领导定,这样也能办好事儿吗?
也许在这些国家,企业的成功并不是靠制度先进,而是靠别的原因。北欧国家人口少资源丰富,教育水平还非常高。把一帮富裕的高素质者放在一起,工作再怎么样也不会差到哪去。而中国正好相反,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有大量的低成本劳动力,也许就占了一个后发优势和低成本优势。
迈耶把中国放在右上角最远的地方,我看这也太不公平了。中国这么大,不同公司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大型国有企业里是一种文化,互联网创业公司又是一种文化。再说企业文化也都是不断变动的 —— 现在职场新人都是从小没吃过亏的九零后,谁管你什么等级不等级。
那么如果我们感到自己的文化正在跟时代冲突,是不是可以借鉴一下别人的做法呢?
你的勤奋正在毁掉你自己
2017-06-29 国馆 创业邦杂志
转载自国馆(ID:guoguan5000)
-Ⅰ-
重新再看了一遍韩寒的电影《后悔无期》,江河和浩汉走进了一片沙漠,茫茫戈壁,在他们快要绝望的时候,找到了一间小破房子,有水还有苹果。
外面风沙漫漫,他们安然于斯。
江河很兴奋:“你看,天无绝人之路。”
浩汉不以为然:“这句话没什么道理,不然哪来那么多走投无路之人。”
江河说:“我以前一直以为你是个乐观的人。”
浩汉说:“是吗?我对这个词的理解就是,你一事无成,还在那里傻乐。”
听到这句话,我仿佛被针刺了一下,猛然惊醒。
浩汉是什么人?用他自己的话:
“出海捕鱼四年,出租车司机开了三年,跑运输跑了两年,幼儿园保安干了一年。”
但是在外风雨闯荡10年,到最后,依然一无所有。
“10年,算有一辆车吧,可现在车也被偷了!”
闻者诸多辛酸。
很多人和浩汉一样,在外闯荡很久,但到头来,其实还是一事无成。
十年的风雨,十年的努力,都消散于无形,到最后只能被迫乐观:“其实就这么平平淡淡活着也挺好的。”
但其实,这种人生,最可悲。
“就怕你碌碌无为,却告诉自己平凡可贵。”
- Ⅱ -
职场剧《北上广不相信眼泪》中的陈奇雄,在ABA公司工作12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还是一个主管,连区域经理都不是,甚至还被公司肆无忌惮地发黄牌,手下的人走的走,跳的跳。
在一次华东大区经理竞选上,陈奇雄竞聘失败,找到领导哭诉:“我在ABA工作12年,没日没夜,天天加班,周末去拜访客户。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我这么努力,难道你们都没看在眼里吗?还只给我一个小小的主管?”
领导冷眼对他说:“你的工资不是按‘努力’来算的。你的‘努力’更加不是公司给你升职的理由。”
不要以为“努力”是万金油,任何一家公司都不会为你的“努力”买单。
- Ⅲ -
在天涯上看到一个故事,一个职场新人发帖问:“为什么明明我很努力了,上司还是不满意。”
一位职场大咖在下面回复说:
“努力和有成果,无法划上等号。太多的人,忙忙碌碌,其实都没做出什么有成果的事情来。”
她是怎么努力的呢?
有一次上司给他一堆英文资料,让他翻译成中文。
结果这位职场新人吭哧吭哧忙了好几个通宵,终于把英文资料全部翻译成了中文,洋洋洒洒好几万字,扔给了上司的邮箱,另一个同事的做法是,翻译成中文之后,精简文章形成了一份不到千字的报告给上司。
她满心以为上司会夸赞她勤奋努力。
第二天,上司直接让她走人了。
“为什么?我这么努力!”她很不理解。
“因为你只有‘努力’,而没有‘能力’。你的‘努力’都放在做事上;而不是放在提升自己的‘能力’上。”上司给她回了一幅邮件。
一直觉得日剧《Legal High》里面有一句台词特别经典:
“越是工作做不好的无用之人,就越是会主张自己有多努力。”
- Ⅳ -
为什么你的努力无效?
为什么你明明每天都累死累活,还是得不到上司的赞许?
因为你的努力,都是低质量努力,甚至是伪努力。
麦肯锡咨询公司李一诺在《奴隶社会》有一篇文章,她觉得努力之所以无效,是因为你的努力是伪努力,或者说低质量努力,而绝大部分人的努力,其实都是伪努力。
伪努力一般看起来有以下几种现象:
- Ⅴ -
·看起来很努力
每个周末都夹着本书去图书馆看书,还顺便带了手机;每天晚上加班都加到很晚,但其实白天都在和同事聊天去了;去健身房健身4个小时,3个小时在闲扯。
多数人的努力,只是看起来很努力,用罗振宇的话来说,“他们只是给人们留下了一个辛苦干活的背影,但在正面,其实他们在玩手机,而不是在看书。”
更可悲的是,很多人都被自己这种努力的背影感动到了,还真的以为自己很努力呢,其实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而已。
- Ⅵ -
·自我感动型努力
很多人经常努力到把自己都感动哭了,但还是没什么用。
我的一个朋友跟我说:
“我很多次从图书馆出来,看到漫天黑夜,看到空无一人的街道,我觉得自己这么努力,一定会成功的。”
事实上,四六级他考了4次,都没过。
《挪威的森林》里永泽对男主角说的:
“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干的勾当。”
为什么你明明可以很早下班,却偏偏要拖到很晚;为什么你明明早点完成任务,却偏偏要延迟。
也许就是为了感动自己。
“哇,我每天都这么晚下班。”
但其实工作完成得没有一点长进。
自我感动型努力的背后,一般都是爱幻想的心灵和没有效率意识的工作认知。
- Ⅶ -
·不问结果的努力
受鸡汤文影响深的人经常会对自己说:“结果不重要,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上初高中课的时候,老师也会这么给你说:“结果不重要,过程才是最重要的。”结果真的不重要吗?
天涯故事里那个女主角,熬夜几个通宵翻译出来的稿子,被领导扔到角落里,还被辞退。
没努力吗?努力了,但结果不是领导想要的,努力就是白费的。
- Ⅷ -
·机械地努力
《挪威的森林》永泽有一句话:“绝大部分人都只是在机械地劳动,但那不叫努力。”
驴和白龙马,两种动物,驴每天低着头拉磨,日复一日;白龙马一路向西,每天走一段路程。
最后,白龙马走了一趟西天回来,名扬天下。
而驴依旧在拉磨,转圈。
白龙马努力,驴不努力吗?
当然不是,白龙马在走路的时候,驴也在转圈。
他一样不曾休息,但到最后,碌碌无为。
这个故事的意义在于:机械式的努力,只是劳动,如果一个农民不想着改进自己的耕作方式,他的产量永远不会进步。
机械式的努力,只是一种肌肉的习惯性运动,这看起来是努力,其实是脑子的偷懒。
在《上位》这部电影中,樊娇凤问罗臻:“我要怎样,才能更上一步?”
罗臻告诉她:“你必须改变你的做事方式。”
怎么改变?
罗臻只给了一句话:“提升你的努力质量。”
李笑来老师在一次讲座中,说其实很多人的努力,都是低质量的努力,低质量努力带来直接的表现就是,“明明我很努力,为什么到头来总是感觉一事无成?”
所以,“如果想让你的人生更加丰满,你就必须建立高质量的努力。”
这需要你做到以下四点:
·重视产出
·交易为王
·以终为始
·自律给你自由
- Ⅸ -
电视剧《北上广不相信眼泪》中潘云是销售部的销售主管,参与竞聘华东大区的经理,后来当得知销售部经理把华东大区经理的职位给了陈奇雄之后勃然大怒,追着经理后面发火,要知道,那个经理是上司,潘云是手下。
潘云非常生气:“你凭什么向董事会提名陈奇雄?”
经理:“就凭我觉得你不够格!”
潘云:“我哪里不够格?说好的是谁的销售额最高,就让谁上位,这一年我的销售额全都是部门最高的,你凭什么提名陈奇雄,而不提名我?”
经理:“你要觉得而有问题,你可以找公司申诉!”
潘云:“我当然要找公司申诉,我的销售业绩最漂亮,你如此私心,找更高领导申诉是我的权利。”
潘云语气豪爽,丝毫不应她是领导就畏惧,底气从何而来?正是从销售业绩而来!
潘云并非比陈奇雄多么努力,但她的销售业绩漂亮得多,也就是说,她的产出,给公司创造的价值更高,我们说很多人的努力其实不值钱,并非排斥努力,而是想说明,努力之后,一定要有产出,任何没有产出的努力都是白费的,
产出才是你的资本,努力从来不是。
连岳老师说过:“劳动不值钱,交易才值钱。”
历史上,越是交易发达的地方,愈加富裕;
越是自给自足,市场不发达的地方,愈加贫穷。
巴西亚马孙的农民很努力,但基本上种的东西都是给自己吃,依然贫穷。
古人小农经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勤恳恳,即使风调雨顺,也只能温饱。
劳动每个人都会,但把自己劳动的成果拿到市场上去交易,换取金钱,就很难。生活中,道理一样。
努力每个人都会,但努力的成果能够让领导满意,就很难。
天涯论坛上的那位职场新人,熬夜通宵翻译稿子,领导让她走人;而她的同事,同样是熬夜通宵写稿子,却得到领导的赞赏。
因为她不知道领导要的不是翻译稿,是提炼出来的报告。
人力资源培训领域流传一个故事,一家店里的两个学徒,一个一年就升职了,另一个苦苦干了3年,还是原地不动。
他去问老板:“为什么你不给我升职?”
老板没有直说,让他去市场上看看有没有土豆卖。
他吭哧吭哧跑过去,看到有人在卖土豆,又跑回来向老板汇报:“有人在卖土豆。”
老板问:“多少钱一斤?”
他一愣,这个倒没问,于是又跑过去问。
同样的情况下,老板让另外一个学徒去问,那个人去了之后回来报告说:“老板,有土豆卖,有3个人在卖,价格各有高低,我找了一个看起来质量还可以的卖主,他说如果我们大宗购买的话,给我们7折优惠。”
老板对那个要求升职的学徒说:“现在你知道你为什么升不了职了吧。”
明确对方想要什么,再投入努力,会让你的努力高效,而且值钱。
-Ⅹ -
我有一个朋友,整天嚷嚷着要减肥,制定了无数的计划,但没有一次真正减肥成功过。
他制定的计划是这样的:
我要减肥10公斤。
寥寥7个字,自然失败了。
万科集团人力培训手册上有一条针对计划无效的措施:以终为始。
减肥十公斤是目标,不是计划,减肥十公斤,怎么减?时间多少?每天运动多少?进食多少?
“以终为始,要根据目标去倒推,建立执行计划。精确到每一天甚至于每一个小时的任务量。”
职业规划师Spencer说。“绝大部分人以自己为起点,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制定计划,多半达不到目标。以终为始,是根据目标制定计划,逼迫自己去执行。”
减肥10公斤,时间一个月,每天0.4公斤,需要每天至少500大卡的消耗,跑步5公里。
以终为始,逼着自己去执行,计划才不会变成一纸之言;目标才不会是一句口号。
李笑来老师在一次演讲中反复强调一句话:“请记住,自律给你自由,那些有大把时间做自己事情的人,都有着足够的自律能力。”
工作时,时不时看一下手机,到了下班,事情不多,也没做完,只好加班;
看书时,时不时刷一下朋友圈,一整天过去了,一个章节还没看完,典型的无效学习。
背单词时,总是和旁边的人聊天,一个晚上下来,10个单词都没有背会,浪费了时间。
“在做一件事情时,要绝对的心无旁骛,以最高效率完成任务,这就叫自律。”
自律的结果,就是你不仅可以如期完成工作任务,还有大把的时间来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是所谓“自律给你自由”。
《离歌》中毛北说:“我努力奋斗,依然被瞧不起;我天天熬夜加班,依然只够填饱肚子;我想像全世界证明我,却没有一个人理我。”
努力不能得到他人的赞赏;只有结果才能。
绝大部分的人的努力都很低质量,他们是为了“努力”而努力,营造一个假象,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奋斗昂扬的青年,然后把自己感动得一塌糊涂,在别人眼里,依然一事无成,碌碌无为。
“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不是道理无用,是你无用。
“努力这么久,依然一事无成。”
不是努力无用,是你的努力无用。
摆脱低质量努力,建立高质量的努力方式,才是你人生进阶的第一步。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国馆(ID:guoguan5000)。
混日子的人,下场都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