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种名为“家”的感觉,真的撞进了我的心里。
每个人的心中,都藏着一个家吧,那些家,形态各异,色彩不同。有人视家为珍宝,恨不得把全世界都捧到它面前,成了守护家园的“守乡人”;有人也曾对家心生厌倦,一次又一次地想要挣脱它的引力。但无论怎样,家,总是一个人心中那块最熟悉也或许最复杂的角落。那么,我的家,又是什么样的呢?这个问题,曾在我心里盘旋了很久。
我是在贫困的山区里长大的,从小就是那个沉默的“留守儿童”。家境的拮据,像一层挥之不去的阴霾,加上家里我妈和奶奶婆媳之间那似乎永远也理不清的矛盾,在我心里早早埋下了一颗想要逃离的种子,那种子带着一丝倔强,也带着一丝对未知的恐惧。泥泞不堪的路,是我童年的背景板,也让我很早就开始想象,自己究竟想要一个怎样的家。
小学时,我常常幻想自己像电视剧里的男主角,从一无所有奋斗到拥有一切。那种“拥有”,是住上大房子,开上好车,身边有爱人相伴,还有一个像白月光一样美好的家园。我甚至觉得,即使道路坎坷,做到不屈不折,最后也一定能够实现。所以,我拼了命地读书,仿佛那是我逃离的唯一缆绳。
现在回过头看看,当年的想法,真像个不切实际的天真笑话。那样的“拥有”,大概只存在于爽文和短剧里吧,现实中,我拥有的,只有泥泞和不安。
“家和万事兴”,这句话,对我来说,曾经是那么遥远,甚至带着一丝讽刺的苦涩。没上学前,我便是被父母带着四处漂泊打工,小小的我,成了他们沉重的负担。因为带着孩子,找工作异常艰难,那份无力感,我至今记得。后来上学了,才跟着爷爷奶奶,可二老在我小学时都相继离世,留下我,像个断了线的风筝。父母是家里的顶梁柱,收入全靠外出打工,那份责任压得他们喘不过气,自然无法长期陪伴。于是,我早早地拥有了人生中属于自己的银行卡和第一部手机,那更像是一种孤独的象征。
没钱了,第一个念头就是打电话给父母。高中时我基本住校,能回家的时间本就寥寥无几。后来高中毕业,我选择了自己在外面租房,回家的次数更是少得可怜。那时候,独立生活成了习惯,甚至有点享受那种自由。
我是学医的,大部分时间都泡在了学校里。实习一结束便立刻奔向了找工作的路。那之后,我的时间几乎全被工作填满。刚出来工作,就赶上了公司的新项目,每天被没完没了的加班追着跑,累得感觉魂魄都被抽走了似的。回到出租屋,整个人就像滩泥一样摊在床上,哪儿都不想动。那时候,能有个一天休息时间都像是奢望,更别提想回家看看了。
如果把在学校的时间不算,单从实习开始,一直到毕业,再到如今工作,这整整五年里,我一次都没正经回过家。
这期间,也确实回去过几次,但都不是为了“回家”,而是回去处理些不得不办的事。第一次回去,是我姑父离世。那次在家待了五天,心都扑在忙丧事上,自家那张床,忙得连躺上去歇口气的时间都没有,事一完就急匆匆赶回医院处理工作。第二次回去,是2023年2月。那年春节我在医院值班,等大家都过完年陆续返岗,我才开始了自己那半个多月的“旅游小长假”。其实过年那会儿我都没回,就想着等忙完了给自己放个假。那次回县城,主要是跟老朋友们聚了聚,然后飞到昆明,见了那个心里常惦记的人(白月光),一起吃顿饭,聊聊天。接着,我去了丽江、大理、香格里拉,甚至到了西藏。那段时间,真是我人生里感觉最畅快、最能把心里那些杂七杂八的事都暂时丢开的时光。
从外地返回深圳的时候,经过了肇庆。那会儿,父母正好在肇庆做养殖工。我就顺道去找他们,一起吃了顿饭,还跟他们一起过了个元宵节。那一刻,我心里突然有种很踏实的感觉,也真正明白了“父母在哪,家就在哪”这句话的分量。这感悟,其实在我2018年才感受到的。
那会儿我刚高中毕业,出去找暑假工。多亏老爸介绍,我在一家星级酒楼的后厨当了个学徒。那段日子,我是和父母住在一起的。虽然工作餐都在酒楼吃,但每次下班回到住处,看到父母已经做好饭菜。虽然比不上酒楼员工餐那么精致的饭菜,我总是忍不住会“炫”上两口。那种家的味道,简单,却很熨帖。
那时候,我上班时间是早上九点到一点,下午上五点到七点,自由时间倒挺多。早上起来可以去跑步,晚上下班回来也可以跑跑步、健健身。那时候我还不知道健身房是啥,就自己徒手练。没有哑铃,就拿两个水桶装满水来举;没有杠铃,就用扁担挑着两桶水负重练习。我爸妈看我这股子“练武”的劲头,还挺支持,特意跑到附近的工地,装了两袋细沙带回来,吊在房梁上当沙袋让我练,每天我就对着那沙袋拳打脚踢地发泄一番。
我爸妈的工作时间很自由,不用打卡,也没人盯着。他们总会在我上班前,细心地给我泡好茶或者红牛,装进我的水杯里;每次下班回去,都会看到自己换下的脏衣服已经被洗得干干净净,挂得整整齐齐。这些事,我其实说过自己来弄就好,毕竟我已经习惯了独立生活,突然被这样照顾得无微不至,心里反而有点不习惯,甚至有点不好意思。但父母可不管这些,每天依旧照旧。那固执的关爱,像一道微弱却持续的光。就是那一刻,我第一次,真的第一次,感受到了家那笨拙却无比温暖的温度。
今年五一假期,我原本计划好,调了假,想回去休息,顺便看看过年时老爸老妈在村里建起的新房
子。不曾想,家中突然传来噩耗,我大伯在工地上发生坍塌事故,不幸离世。接到电话后,我和我弟心急如焚,连夜赶到清远去处理后事。那会儿,派出所、法院两边跑,中间还得接电话、回复消息,处理医院的各种杂事,整个人都快被抽走了魂魄似的,累得只剩下喘息,有时候真希望时间能快进,又希望慢点,给家人一点缓冲。那段日子,苦,却让我更牵挂家里的那个“窝”。
回到家,看到老爸老妈都在家,屋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厨房里灶台冒着烟火,饭菜的香气弥漫开来,早已做好了热腾腾的饭菜,有人等着你回家的感觉……真好。那种感觉,我从未有过,像一块温热的玉,突然贴在了心上,熨帖了所有奔波的疲惫。那段时间,新房子刚好在封顶,我和老爸两人自己在安装电路,刚好又遇上农耕时节,也在家里干了几天农活。
种庄稼真的很累,太阳毒辣辣地烤着,皮肤被晒得火辣辣地疼,但心里,却甜滋滋的。汗水浸湿了衣背,手掌磨出了泡,可看着田里的庄稼,看着老爸忙碌的身影,心里有种说不出的踏实和满足。真想时间永远停留在那段时间里,在东莞的时候,我常常幻想一个完美的家,希望时间停留在那一刻;可那一刻,在家里的那一刻,才是真正美的,和谐的。
这些年自己所经历的,那些迷茫、挣扎、渴望,最终让我明白了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家是什么样的。那不是以前天马行空、遥不可及的幻想,而是家人安康、幸福美满,是无论多晚,总有一盏灯为你亮着,总有一份饭菜为你留着,总有人,在等你回家。
2025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