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作朋友》读后感

作者:李笑来

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一书,是我少有的反复读了不少遍,并热情推荐给许多朋友的一本书。

初读此书是在2018年10月份,后来生活中再遇到一些事,总会不由自主的想起这本书中的只言片语,偶尔遇到问题想不太明白的时候,也会翻翻这书,所以也许我说“读过了很多遍”有部分夸大之嫌。但是自从今年年中开始边读书边做读书笔记之后,一直想着有时间把这本书再从头到尾完整的读一遍认真做一次笔记,现在也终于能将自己原本零零碎碎的感想整理一下,写成一篇读后感了。

给这本书归类并不是很容易,简单归类为“畅销书”也是一种办法,因为似乎只要卖得好的书都可以归为此类。但我更愿意把它定义为一本讲道理的书,或者按照书中对于“元认知能力”的定义:人类能将自己的思考作为思考对象的能力称为“元认知能力”,来看的话,可以归为一本讲述元认知的书。

作者开篇就指出了我们做事时普遍存在的三大问题:没有按时开始、错误估算所需时间、做事过程中出现了差错。接着,作者也给出了解决方法:按时开始、正确估算所需时间、做事过程中不要出错。开篇章节的最后,作者指出了全书的主题思想:时间不可被管理,问题出在自己身上,一切都靠积累。

第二章名为现实,在这个章节中,分别叙述了速成绝无可能、交换才是硬道理、完美永不存在、未知永远存在、现状无法马上摆脱和与时间做朋友等六个作者认识到的现实。在本章的最后,作者希望每个人都要将这六个现实接受、牢记,并且还要坚信,“不容半点动摇”。

第三章至第八章是方法论部分,作者按照管理、学习、思考、交流、应用、积累为大类提供了自己思考做事的方法。事实上,作者认为积累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积累这个分类之下只有一篇文章,独立成为一个章节。全书理念和不少市面上的畅销书以及社会上某些人所提倡的“速成”方法背道而驰,书中观点也可能与某些人的现有认知存在差异。为此,作者在正文之前特地写了一篇阅读说明,告诉读者这不是一本随随便便翻翻就可以的书,而是要耐心读到最后再做出自己的判断。

全书的内容来自作者以前发布在自己网志文章的整理和修改,如今市面上发行的版本是作者在2009年第1版之后再次修改过的版本。书中每篇文章都开门见山地提出观点,并在最后一段再次总结观点以及给出解决办法,文章中的论据、重要的理论或者相关人物事件都会标明网站出处,行文逻辑清楚,内容较为严谨,没有许多高大上概念的堆砌,语言非常朴实,使任何人都能读得明白,读者只存在对观念接受与否的问题。全书通读下来能体会到作者认真的态度和良苦的用心。

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李老师的话要听,李老师投的币不要买。我对本书作者李笑来的印象仅仅停留在原新东方知名英语教师,因投资比特币而名声大噪,也因某些事件而饱受争议的一个人。也许是这些事件和争议的影响,以至于我在豆瓣读书上搜索《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的评论时,有些批评性的评论被顶到了首页,把这本书一并定义为“作者大力批判成功学之后,自己写的书也是成功学。”在我看来,这样的评论是很不妥的。首先,全书并没有满篇心灵鸡汤,由于成书时间较早(初版2009年,再版2013年),书里甚至连新鲜流行的理论都没有,作者更没有自造一些概念,而是完全基于自己的经验和思维认知作成。在阅读说明中作者也说,(书中)很多道理都非常简单……有用的道理往往都是简单的,甚至简单到令大多数人不由自主地忽视的地步。其次,退一步来讲,就算作者讲的理念也许一时难以被接受认同,作为作者这样一个比我们很多人成功一些的人给出的建议,我们至少也应该耐下心来听听作者到底想讲什么,而不是一味地被感性因素牵着走,一旦被书中的某些话戳到痛处,就不假思索地开启攻击模式。认知可能很难判断对错,但当原有的思维模式使我们陷入困境的时候,应用一种新的思维模式也许会让我们看到新的道路和可能。

总之,我在第一遍读完以后,之后每每捧起此书反复阅读其中一些章节,依然会觉得受益匪浅。我们都拥有自己固有的一套思维模式,不可否认的是,思维模式的更新改变本身就非常困难,甚至从情感上也会让人十分抵触。不仅在阅读本书的时候,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也曾出现过,虽然承认对方说得有道理,但是要么心中给自己找些借口,要么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时,依然按照旧的思维模式行事这样的情况。在一方面,这让我意识到认知和行动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在另一方面,我也扪心自问,自己真的承认并接受对方说法,明白这个道理了吗?

在当今社会,大家普遍感到压力很大很焦虑。知识爆炸性增长的焦虑、生活充满不确定性的焦虑、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工作岗位的焦虑……我自己也常常身处莫名的焦虑之中,但是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至少有了一个定点:时间不可管理,一切都靠积累。因此无论何时何地,如果不知道做什么,那么就首先做好自己能做的,总好过什么都不做或者任何事情都浅尝辄止。所以不管在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也依然会充满热情的把它推荐给每一个为成长而烦恼,时常感到焦虑的人,也希望更多的人在读了此书之后能够有所收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