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in的爸爸和妈妈都是公务员,住在市区的单位大院里。而他们的老家则在山里。在出发潮州前,我做了简单的攻略,知道有一个叫道韵楼的客家围屋在三饶镇南联村。据介绍那是中国最大的八角形土楼。当阿姨和叔叔听说我要自己去三饶镇就为了看个土楼时觉得非常奇怪。用叔叔的话说:“去那么远看个土楼干什么?我家那土楼就不比那个差。那个土楼都是后来改建了的,没有我们家的好看。”
我的反应是:“啊?你家还有土楼?就是这样子的围龙屋吗?”说着把手机上下载的图片给阿姨看。
“是啊,我们这都是这样的土楼,有大的,有小的,还有半的。。。。”阿姨如数家珍起来。“现在Collin的二叔公还住在里面。。。。。”
而我则像捡到钱了一样欢喜。想想吧,可以看到原汁原味的客家围屋,还能体验客家围屋里的生活。我这个民俗迷能不高兴疯了吗?
于是,第二天我们的行程就是带着可爱的小国庆到村里去耍耍。
出了城,很快就开始上山了。看那山路绕着一座大山网上迂回攀爬,当车子快走到山顶的时候,从窗外还能看到上山公路的起点。然后我敏感的耳朵开始有压迫感,呜呜作响。我才知道这山的海拔还挺高的。
下了山会经过一个水库,应该说是穿过一个水库。水库的水域很长,因为是枯水期水位下降了很多。看着水面离公路还有一段距离,但是从岸边的水痕来看,在涨水期,这公路是经常被淹的。后来阿姨就跟我说,夏天刮台风的时候,这车子经常就是在水里走的,一走就好几公里,想想那景象就觉得壮观。我疑问这样行车,不会有危险吗?Collin说肯定危险,但是因为这一片的地势都很低,政府一直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过了水库,很快就到了一个小镇。Collin的姑妈家在这里,阿姨说要顺道去拜访下,因为好久没见面了。车子在小巷子里七拐八拐的终于停在一家小院子前面。进门认了人,我就呆不住了,拐出门去乱逛。
看看路边菜地里种的菜跟中山差别不大,都是些瓜啊,青菜啊还有萝卜,木瓜之类的南方蔬菜。后来拐到一条稍微大的巷子里,看到一个微型小市场。之所以说是微型的,是因为只有几个货摊,卖猪肉的,卖鱼的,卖鸡肉、鸭肉和肉丸子的。还有一个大妈在家门口支起一个小锅在那卖炸糕。走过去跟大妈要了两个,一边吃一边跟大妈闲扯。原来这个炸糕叫油锥,是用面粉、糯米活在一起,里面包着萝卜虾米做馅,里外都是咸的,要蘸一种酸溜溜的汁水一起吃。大妈说蘸着酸汁吃油锥不会腻,也容易消化。做油锥的物件很讨巧,我央着大妈卖我一个回家玩。一开始大妈不愿意卖,后来旁边的摊档的老板帮着说情了才勉为其难卖给我一个,5块钱。买到油锥模子,再多买几个油锥慢慢地踱回主人家。看到Collin一家正在道别,看到我手里掂着油锥都很意外。
再到一个小镇,就是阿姨上班的地方了。阿姨是镇政府计生办里的工作人员。车子停在镇政府门口,Collin一个小姨不知从什么地方出来的。跟他们一家子用客家话兴高采烈地聊一会儿。我一句也听不懂,但是最后看懂了一个动作。就是Collin要给她小姨一笔钱,但是小姨一直说不要。
后来又到了一个小镇,终于就是Collin家了。在进村前,先在Collin表哥的小店吃饭。那是个小吃店,主要卖鹅汤面。在来的路上就看到很多这样的面馆。我们到的时候表哥正在砍一只白切鹅,那鹅至少有8斤多重。放在白汤里煮好了,捞起来斩块。汤用来浇面,配菜是豆芽和小白菜叶子,上面再摆上两块白切鹅。汤里还煮着鹅杂,鹅杂面也很多人吃。面条都跟着蘸汁一起上桌,肉现在蘸水里走一下才吃。我后来发现潮州人吃东西很喜欢用蘸汁,酸的,甜的,辣的,咸的都有。
面条比较粗,咬起来很筋道。小柏是山东人,不停嘴地一边吃一边说这面条真不错。我先吃了干捞面,又吃了汤面,比较喜欢汤面。鹅汤很鲜,很清,面上没有油花和酱油的颜色。葱很少见,该用葱的地方都用了芹菜叶子,味道很清新。
阿姨在出门前给表哥打了电话,叫他专门做一只豉油手撕鸡。于是我就有口福尝到了这用料最简单,做法最简单,味道还一级棒的客家豉油手撕鸡。阿姨看我吃得赞不绝口就跟我说了鸡的做法,我赶紧拿出小本子来记。这一趟收获很大啊,不仅吃到好吃的,还能学到做法。
吃过中午饭就正式进村了。大概走了10分钟左右就到村子了。我迫不及待地奔向那座大大的,圆圆的,泥墙瓦顶的围屋。站在门口我的心居然咚咚咚地跳了起来。真令人激动啊。真的跟当年的邮票上的图片一模一样。房子高三层,一楼和二楼都没有窗户,只有三楼开了窗户。墙身很厚,大概有1米多。围屋里有13户人家,围成一个规则的大圆,圆心是一口大水井,在院子的中间。共用一个大门,门洞很深,地面上铺着厚实的石板,多少年来石头都被磨光了。
阿姨打开她家的门,跟我一一介绍当年住在这里的情形。一楼入门是灶台,进去是个小天井,用于采光和排水,后半部分是吃饭和会客的地方。有的人家房子不够住的也会安上床,兼做卧室用。楼梯就立在旁边,走上去二楼分前后两部分,父母住一头,孩子住另一头。靠大院的一面墙上开了窗,窗台延伸出去30公分左右,上方的屋檐下搭上竹竿子晾衣服,下方的屋檐上支起架子晒东西。再上三楼是存放稻谷、玉米、番薯等粮食,以及各种农具家什。人口多的人家也会在三楼安床做卧室用。每户人家都是这样的一间房,然后建三层,屋里的布局都一样。在围屋里还有两间共用的房子,一间是像祠堂一样的地方,用来祭拜祖先用的;另一间是议事厅,村里,族里的事情都在这里讨论,谁家里来了客人要开桌子吃饭,也可以用。一般情况下一个村子就建一间围屋,有点村子人多就建两个,或者三个。但是基本上都是尽量住在一起。
二叔公已经很老了,牙齿快掉没了。围屋里的人都搬空了,就他还不愿意离开。儿女们都在村里建了新房,但他还是坚持住在这围屋里。他说这围屋里冬暖夏凉,住着舒心。在他的家里,我看到了活生生的围屋生活。有他这一户人家在,围屋都是活着的。只是安静了很多,阳光洒落在院子里,照在泥巴墙上,仿佛水月停留在这里了一样。感觉真好,如果能在这围屋里住上一段时间,在井台上晒太阳,看书,写作,该是多惬意的事情呢。
村子里已经新建了很多水泥房,因为围屋里用水和厕所都很不方便。现在经济条件又好了,很多人就搬出来建起了独院。即使是独院,大多数的房子都还是连在一起的,跟隔壁家公用一道墙。大家的感情还是跟在围屋里住着的时候一样亲密。走在村里,随遇到一户人家开着门,都会热情地邀请我们到家里喝茶。在袅袅热气中,浓郁的单丛茶香升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瞬息中就拉近了。
傍晚时分,叔叔说带我们去泡温泉。原来附近的小镇还有温泉的,很多人家把温泉引到家里使用。后来就慢慢发展成家庭式温泉水浴馆。嗯,应该叫温泉水泡澡才对。跟家里的卫生间一样的小房子一字排开,里面装有浴缸,洗水台和淋雨用的花洒。外加一个椅子可以坐着换衣服。洗浴用品可以自带也可以现卖。脱鞋和浴缸套是店里提供的,收费成人30,小孩15.时间好像是一小时吧,不记得了。泡山工一个小时出来,那个浑身舒爽啊。这种家庭式经营的温泉浴跟我们平常去的那些温泉公园不一样,很简陋,但是胜在干净卫生,还有隐私。不用担心要跟很多人一起共用同一池水,也不用担心自己身材不好,穿泳衣难堪。
在温泉洗浴旁边有个粿条店。一路上粿条店比鹅汤面馆还多。走过去,正看到店家从蒸笼里拿出一张粉皮放在竹篦子上晾开。我才知道粿条其实就是我们的河粉,只是它做得更厚一些。切了下汤,或者拌酱吃都很不错。
晚饭是在牛肉馆吃的,在那里我第一次吃到有清甜味的、最最嫩的牛肉,最弹牙、最多肉汁的牛肉丸,原汁原味的沙爹酱还有用豆腐乳炒的米饭。这一顿真心吃得我毛孔打开,过后几天后脑门还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