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

大雪节气,贵阳的天空灰蒙蒙的,不见一片雪花飘落。可这午后,因着众人的相聚,竟生出几分暖意来。窗外的城市静默着,高楼与街巷裹在冬日的薄雾里,仿佛被时光轻轻呵了一口气。节气这东西,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间,早已淡了农耕时代的印记——我们奔忙于家、单位、菜场的三点一线,日历一页页翻过,季节的变迁只沦为朋友圈里配着诗文的图片,一闪即逝。然而,节气从未真正远去,它潜伏在城市的脉搏中,只待有心人唤醒。

2019年8月23日,处暑前日,好友姚曼对我说:“你有多久没拍照了?何不用镜头捕捉身边的二十四节气?”是啊,在云岩区生活多年,匆匆穿行其间,工作、居家、琐事缠身,竟忘了抬头看天。节气如老友,悄然来访,却视而不见。于是,我拾起久违的单反相机,在云岩的土地上追寻节气的足迹,也同步用文字记录这些美好。

此后,三年的时光,每个节气降临的日子,我便背上相机,游走于云岩的街巷与山水之间。立春时,黔灵山的嫩芽破土而出,孩童们在公园里追逐嬉笑,相机捕捉到那一抹新绿,仿佛整个城市都在苏醒;夏至的午后,烈日炙烤着文昌阁的石阶,听蝉鸣如潮,感受生命的蓬勃;小雪节气,阳明祠的银杏叶落满石径,金黄铺地,快门声里藏着时光的叹息。有时带着我的两个孩子,偶尔有影友同行,但大多时候,是我一人一机,在节气更迭中重新认识这座城。三年寒暑,镜头下的云岩不再只是地图上的坐标——它随节气呼吸,春有烟雨朦胧,夏有荷香弥漫,秋有丹枫似火,冬有萧瑟清寒。每一次按动快门,都是与土地的私语:城市在变,楼宇拔地而起,街角老店消失,可节气如约而至,提醒我们,人不过是天地间的过客,与万物同频。

节气不仅关乎视觉,更在诗词中流淌着东方的浪漫。我重读《月令七十二候》,杜甫的“露从今夜白”写尽秋凉,白居易的“处暑无三日”道出夏末的慵懒。于是,我希望用声音分享这份诗意。朗读者们来了,有专业人士,也有平常市民。他们的嗓音在节气中回荡,这也是这本书数智的特色。是云岩区融媒体中心为朗读者提供设备并精心剪辑,才会让本书有摄亦有声。

这个午后,陈浩的《立春》清亮如溪,从大学城匆匆赶来的身影里带着青春的热忱;茂哥的《夏至》浑厚似雷,辛北的《小满》轻柔若微微清风;《冬至》,田珺朱睿一家的诵读暖如围炉,《大雪》这篇最应景,朱丹黄海的声线纯净如雪——最难忘丹妹清晨才献过血,下午又献上朗读。杨宛顾问从金阳赶来,全程参与见证;李强主持时字字铿锵,白日忙完公务,夤夜推敲台词;周支紫、张亚、刘磊等人前后张罗,叶青、田珺在幕后调弄音效。杨滟携子朗读东山篇章,胡斯龙全家赴会。还有小提琴手徐美优美的曲子…这些声音,让节气不再沉默,它们汇成一条河,流过云岩的街巷,将诗词的魂魄注入现代生活的罅隙。感谢他们,也感谢彭波老师、周之江老师为小书作序,张云端、刘向辉的出版策划,区委宣传部、区文联、区文旅局、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八鸽岩社区单位等的托举——没有众人,这节气之旅终是独行。感谢孩子初中的班主任周老师、好友文姐、刘磊、支紫、鸿雁姐、辛北妈妈、表妹娜娜等送来的鲜花,让美丽见证与陪伴。

大雪之日,聚会散场,我独坐窗前。贵阳依旧无雪,但心里却落满无形的雪花。节气教会我慢下来:处暑的闷热、冬至的长夜、大雪的寂寥,都在镜头与朗读中化为永恒。现代生活匆忙,我们遗忘了节气,可它总在某个转角等候——朋友圈的图片、偶然的诵读、或是一次摄影的启程。感谢所有同行者,你们让这趟旅程有了温度。节气如诗,人生如寄,唯愿在翻飞的日历间,我们都能听见时光的轻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