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武大毕业生考上选调生后因不满分配到嘉峪关”而辞职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
据了解,武汉大学的一名研究生顾某通过选调生考试上岸,却因为没有能够留在家乡兰州,而是被分配到嘉峪关,在校园墙上留下一篇名为《山花寻海树,不如就春风》的文章,对嘉峪关这个城市牢骚满腹。
看了这篇文章,笔者也是感到了她对于工作所在地工作条件的不满,也看到了她备考阶段的“心路历程”。笔者认为,她对于嘉峪关的一些“恶语相向”的表述并不合理,理应得到网友的批评。不过对于她的选择,还是表示理解和同情,个人感觉不妨对年轻人给予最大的包容。
首先说一下整体感受。作为文学硕士,能看出来她很有文采,文字飘逸,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但也能看出人生阅历比较浅,对于生活的思考还不成熟。不难看出她学习生活环境比较宽松,得到了父母的宠爱和导师的照顾,能够有条件去看演唱会等等。对于嘉峪关之所以有“嘉峪关就是落后的戈壁滩小县城,我在那里被禁锢,动弹不得”等这样的表述,感觉这就是她这个年龄的真实感受。家庭条件优渥,成绩优秀,在家里和学校里都是众人羡慕的优秀生,来到嘉峪关这样条件相对落后的城市,心里自然有落差,在网上发几句牢骚也是正常现象,年轻人一点锐气都没有,更何况是武大的研究生,怎么说起来也不让人相信。
至于她选择去考选调生然后又放弃,个人认为也没有太大的问题。一个是考选调生是她父母的期望,另一个是作为应届生的一种选择,本来就是刚毕业的学生,又没有职场经历,也许要是她考得好一点,就能留在老家兰州,离家近一些,可能也就没有牢骚了。事与愿违,偏偏就是差了那么一点,经历了几个月不愉快的工作生活,选择辞职也是正常人的想法。本来职业就是双向选择,过着不愉快的生活,自己身心受折磨,为何不选择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况且她辞职经过了组织同意,就是走的是合理的正常程序,广大网友不了解事情的全部真相就作过分的批评也是不应该的。
个人认为,顾某做得不妥的地方就是有点任性了。既然已经成为了选调生到嘉峪关工作了,就应该以一名公职人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学习前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磨练自己的意志,提升专业技能,扎根基层,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毕竟当初是自己的选择,最起码也得努力去适应吧。后续接受不了这样的环境,选择辞职可以理解,但是在公开场合发文吐槽就非常不妥了。作为公职人员,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更要学会培养情怀,学会热爱。就拿嘉峪关来说,嘉峪关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又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在别人眼里,都是正面印象居多。而她的评价则或多或少贬低了这个城市,与她作为公职人员的身份是不符的。就冲这一点,笔者也是绝对支持媒体和各路网友对她的批评。
不过,话说回来,媒体对于她基本上都是一味地批评,并没有反思背后的原因,这一点是有失公允的。
第一点,选调生制度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渠道,是否可以做得更人性化一点。现如今,各个城市都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纷纷出台优惠政策,招贤纳士,得到了不少广大毕业生的好感。对于像招录选调生、公务员,每年都是发布一则冷冰冰的公告,告知考试时间、考试内容、录用事项等等,缺少了一点人情味。比如是否可以在招考前期在官网做一下宣传推介,相关政府部门举办专场人才引进活动等等,让更多的报考人员感受到职业前景和城市魅力,然后就更有动力投身于这些工作了。
第二点,学校缺乏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像顾某这样的武大的研究生,深受导师喜爱,居然选择了一个自己不习惯的职业,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了考试录用等一系列流程以及不习惯的工作上。这也与学校某些工作没有做到位有关。可能学校只是简单介绍了学生毕业可以自主创业、选择考公、继续考博深造等等,并没有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学校有没有真正了解哪些学生适合从事什么行业,喜欢哪些行业,是否有资源可以介绍等等?这些需要学校有关方面加强指导,不能把就业风险一股脑转移到学生头上。
第三点,就是社会理念对于年轻人的职业选择包容性不够。可能很多人理解的还是公务员是铁饭碗,选调生更是后备领导干部,前途不可限量。现在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一些新兴领域不断涌现,很多新型职业也层出不穷。一味强调只有体制内公职人员才有前途也是有失偏颇的。就像顾某这样的文学硕士,如果从事影视创作等方面的工作,也许能够创作出很有社会价值的影视作品,非要选择做枯燥的公务员事务,可能就埋没了她的人才。希望将来人们可以慢慢改变固有观念,对社会上出现的新型职业以及个人职业选择选择更大的包容。
关于这则新闻应该还会持续一些热度,笔者还是希望人们能够提升包容度,只要不是严重的问题,希望人们更多地尊重年轻人的个人选择和职业规划,不要总以一种过来人的身份指责他们,也许等过个多少年,他们能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