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周老师的讲稿或研报,有很多深刻的观点,非常值得研读,本书主要的撰写依旧是通过讲稿和研报的方式进行。但笔者觉得,这样的方式优势在于可以引导读者去深思其中的道理,但缺点也比较显著,书籍不像我们以往习惯的那种传道解惑的书,读完我们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甚至书中对一些经济现象和理论也鲜有解释。
在传统的经济学里面,包括微观和宏观的,几乎很少看到有经济学教科书会去讨论变量和自变量在时间序列上的关系,也即周期的波动趋势,但周先生巧妙的运用了时间序列的变化阐述了许多经济现象的原理以及加以分析的框架。
周金涛在书中分析了美国2008年陷入经济衰退,我们来剖析一下他思考的逻辑框架:
在美国走完了1990-2000年一个完整的中周期后,小布什总统的宽松经济政策和房地产经济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发展,进而出现了复苏的现象。
基于美元币值的制衡机制在催生了泡沫的同时也削弱了制造业的盈利能力。从而使得虚拟经济繁荣与实体经济的衰退之间的缝隙不断扩大时,虚拟经济繁荣的终结直接导致了整个经济体系衰退的到来,在从1990年开始的美国经济增长中,制造业投资除了建筑行业投资以外,其他一直处于下降状态中,虚拟经济成为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但美国在高端制造依旧保留了强劲的实力,最终经济增长会落实到制造业的投资上。
因此,一方面,美国制造业的投资处于下降当中;另一方面,美联储开始持续加息,美国自2006年8月以来,美联储一直维持了5.25%的高基准利率,但是资产价格膨胀推动经济增长循环的机制被打断时,资产价格就会崩溃,即加息可能导致当前维持美国经济增长的唯一支撑点——资产价格膨胀带动的消费需求增长出现回落,美国经济增长会出现上一中周期中股市繁荣破灭后的经济衰退,经济陷入危机。
古典经济学理论表示,经济过热时,市场会及时地进行自我调节,或依靠凯恩斯宏观政策进行微调恢复正常,不至于陷入经济危机当中。但现在情况是世界经济体之间无法依靠国家自身的供应链以及原料市场来维持经济发展。除了中国外,靠自身实现产销平衡的国家俨然不存在了,单一国家的经济闭环早已被打破,现如今资源国、生产国、消费国的角色遍布世界各地,如俄国、中国、美国等。原料市场更是集中在少数国家手中,因此资源国的通货膨胀很难自然地传导到消费端而达到自主调节的效果,相反,这一压力可能在层层环节中在不同的经济体积压,最终造成危机隐患的累积。此外,货物的资源—生产—消费正向流动势必带来金融的消费—生产—资源的负向流动,而金融的基础在于信用。于是,消费国信用的波动就会撕扯经济闭环的稳定性,释放长期积累的经济压力,造成经济危机。所以,世界经济的好坏,要判断上游国经济压力和消费国信用变化两方面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