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当几条数据线缠在一起时,生拉硬拽会使数据线越缠越紧,打成死结。如果顺着数据线的走向寻找症结,就能够轻松地解开。
处理冲突就如同解开缠绕的数据线,你越想采取逃避、无视或强硬的态度来面对,越会使冲突激化和升级。如果转换思维方式,从其他角度看待冲突,问题反而会迎刃而解。
下面就从四个方面来谈一下如何转换思维,轻松地化解冲突。
首先,要始终保持好奇心。
好奇心是一种尽可能想要知道更多的心态。
大家可能会觉得奇怪,在冲突中为什么要保持好奇心?不会挨打吗?作者说,保持好奇心非常重要。它会让你愿意去试着理解对方,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只局限于自己的视角,带给你更多探索冲突原因的可能性。
当冲突发生时,缺乏好奇心的人可能会想:“该死的,我要他马上闭嘴。我不想再跟他谈话了,跟他谈话简直就是浪费时间。让他快点离开吧。”
而有好奇心的人则更愿意去探究那些隐藏在别人话语背后的东西。他们会想知道:“他真正想说的是什么?现在我们谈话中的主要阻碍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阻碍?是什么让他做出了这样的行为?他需要什么?我还有没有其他的做法,可以化解冲突?”
好奇心可以为你打开眺望别人内心的窗户。当忍不住要用粗暴的语言来面对冲突,换一种方式,选择以好奇的心态来面对吧。
其次,要相信有效对话是可能的。
在冲突中妨碍有效对话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说角色不明、有人毫不让步、信念冲突或者害怕丢脸等等。
这就需要我们找到阻碍进行有效对话的拦路虎,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
如果是角色不明,那么确定你们要做哪些决定,以及该由谁来做这些决定。
如果有人毫不让步,分清你们到底是行动层面上的分歧,还是需求层面上的分歧。这个时候你可以利用这些问题来帮助自己:“你能多说说你的具体关注点吗?”或者“你最大的担心是什么?”
如果是信念上的冲突,问题可能有点棘手,但是也并非不可解决。尝试扩展对话内容,使谈话的方向远离对于信念本身的讨论。
如果是害怕丢脸,就尝试着去找出一种不会让任何人尴尬的解决途径。
即使在冲突中我们也可以展开有效的对话,但前提是你愿意并努力去寻找解决方法。
再次,改变说话的方式。
有一种人,他们很愿意帮助别人,却不被大家喜欢。
为什么呢?
先来看个案例吧。
一位母亲每天与她十多岁的孩子就上学的事情发生冲突。
其实母亲很辛苦,早起为孩子准备早餐,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的生活。
她本应得到感谢,但她总对孩子说:“你能起床了吗?别再像个五岁的孩子一样了,我真是厌倦了,你快让我疯掉了。”
话语里充满了攻击和责备,让孩子觉得非常的不舒服。结果得到的是孩子的埋怨和抵抗。
大家找到问题的原因了吗?虽然他做了很多事情,不会“好好说话”,结果自然是费力不讨好。
如果那位母亲能够这样对孩子说:“看来按时起床去学校对你来说是一项很难的任务,是这样吗?我们来谈一谈,看看怎么做才能把它变得容易一些,我希望我们每天都能有个美好的开始。告诉我哪些是最大的障碍,我可以做什么,你又可以做什么?”
当母亲对孩子表示理解,并划分出各自的责任,孩子可能会乐意和她说说心里话,找到解决早起冲突的好办法。
人人都会说话,却很少有人能够“好好说话”。但只要有意识地练习,我们就能改变自己的语言习惯。
最后,聚焦于当下情况,而不是追究对错。
出问题时,我们习惯于去追究是谁的责任,或者开始互相责备,而不是把精力放在寻找问题的真相和原因上。
比如我们会说“这都是你的错”“是你浪费了大家的时间”等等。盲目的指责常常使我们的讨论偏离正确的航道。
作者告诉我们,必须认识到谈话的目的是为了制定适宜的解决方案和提供信息,而非确定一个责任对象。
把指责变成搞清楚状况,把“都是你的错”变成“你能跟我说说这是什么问题吗?”或者“我们来谈一谈怎么改进这个问题吧。”更有利于我们将精力集中于找到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上。
总结一下,转换思维,轻松化解冲突的四个技巧:
第一,始终保持好奇心,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只局限于自己的视角;
第二,相信有效对话是可能的,努力找到对话的途径;
第三,改变说话方式,练习“好好说话”;
第四,遇到问题时,把精力用于搞清楚状况,而非追究责任和互相指责。
没有人天生擅长处理冲突,这是人们通过后天习得的一种行为。做到这四点也许很难,但是我们可以尝试每次向前迈出一小步,只要坚持把这些意识付诸于每天的行动中,通过不断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学会游刃有余地化解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