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经常听到奶奶念叨远嫁江苏的姑姑 …
千里之外, 对于那时交通不发达,通讯也没那么方便的八九十年代 ,在我心中, 那是遥不可及的距离。 亲人之间的联络, 唯有通过书信表达思念之情 ,每当我在信封贴上一枚小小的邮票投递出去的时候, 仿佛就看到了远方姑姑亲切的笑容。 等待回信是个漫长的过程 ,姑姑终于来信了,有时姑姑还寄来一两百块钱和衣物给奶奶,或亲手织的毛衣送给家里的姐妹。 我记得每次给家人在灯下读信,奶奶总让我细细的多读两遍,信中姑姑全是对母亲的思念和关爱,只字未提自身的生活困境。“知儿莫如母”当娘的又怎会不知女儿的艰辛,只是相隔山长水远,无力帮忙。 忘不了奶奶含着泪对我唠叨 :“娃儿, 等你长大了 ,你可千万别嫁那么远像你这英姑啊 ,家里经济又不好, 多少年都没回来了, 想见一面好难啊好难” 。
1997年的春节前夕,时隔八年英姑一家五口回来探亲了, 据说路途周转了许多种交通工具 ,千山万水跋涉,整整七天才到我们广东的家。日思夜念的女儿终于回来了,满头白发的奶奶蹒跚着出来门口迎接。
“娘,我回来看您了”。姑姑抱着母亲抽泣着,仿佛路途的所有辛酸和委屈都在这一刻忘记了,只有回到娘的怀抱才是温暖真实的。
眼泪顺着奶奶瘦弱的脸颊流下来,“回来就好,回来就好…”这时至亲相聚的千言万语只有这一句话。
家里的大人都欣喜的张罗着吃团圆饭, 我好奇又开心地看着才七八岁的表弟表妹们 ,最小的表妹 ,扎两个小辫子,穿着花衣裳, 圆圆的小脸蛋俏皮又可爱 ,名字里还有个燕字,让我想到了那首歌 “小燕子穿花衣 ,年年春天来这里……” 相聚的美好时光总是那么短暂 ,亲人在一起并照了珍贵的全家福,热闹的春节后 ,姑姑一家又要道别了。从此,那个额头梳着流海扎着马尾的姑姑,喜欢穿着亮丽的衣赏爱笑的姑姑,会织毛衣能做手工刺绣的姑姑,讲客家话却带着江苏口音的姑姑,清晰的印在我的记忆中了。
春去冬来 ,光阴似箭。 一别又八年, 家人再次见到姑姑时 ,已是2005年的9月 ,英姑勿忙赶回来探望病重的奶奶 ,可是没过多久, 年仅73岁的奶奶与世长辞了。我不知道当时奶奶心里有多少的思念和牵挂,英姑或许又有多少生活的无奈和遗憾。 我只知道这漫长的十六年光阴 ,我只见到姑姑两次面。
如今回想到那个时代的人们, 由于生活的种种原因 ,亲人离别的无奈与苦痛都是不由人的。 庆幸的是 ,现时代通讯更发达了。 哪怕不能经常见面 ,可想见的时候 ,打开智能手机看微信圈动态,或者打开视频, 亲人的笑脸就在眼前。无惧千里之外, 坐火车高铁或订张机票就可以很快飞到亲人身边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管平时有多么忙碌 ,记得常回家看看, 趁父母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