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佳作】
永远的怀念
——读《社戏》有感
岐山县三中 袁彤
在我看来,鲁迅的很多文章都很生涩很枯燥,很难懂不耐读。不过我却很喜欢《社戏》,还没学习之前就读了很多遍。
《社戏》里的平桥村风景如画。“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江南水乡的清新和着庄稼地的香气扑面而来,那是对美好童年的怀念。
平桥村的大小人物淳朴善良。回村时大家又饿又乏,商量着偷豆吃,“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自家的豆好,阿发便领了小伙伴去偷自家的豆,多么淳朴,多么善良的家乡人啊!还有前来送豆的六一公公,聪明能干的双喜……都是那段美好岁月的见证者,都让人对那些纯真而快乐的日子充满向往。
鲁迅的怀念情真意切。“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其实,那夜的豆和平常没有什么区别,是阿发和六一公公家的;那夜的戏也并不真正好看,只能看到台上的人咿咿呀呀地唱。但是,和双喜阿发他们一起偷豆煮豆,一起划船看戏,使得一切平常的东西都不平常起来。看戏时,大家一会儿讨论小旦的动作,一会儿骂老旦的吚吚哑哑,最差的戏也变得精彩起来!煮豆时,大家说笑打闹,窝在一起吃豆,最坏的豆也会变得很好吃!那豆,那戏,实质上是一段悠闲惬意的美好时光,是寄托作者情感的载体而已。也就是说那豆不是豆,那戏不是戏,而是作者对童年对家乡的深深怀恋。
此刻,突然想起席慕容《乡愁》中的句子:“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以此慰藉离乡游子永远的怀念吧!
【教师点评】
习作从平桥村风景如画、家乡人淳朴善良、作者的怀念情真意切三个方面入手,以并列式结构连缀全文,简洁流畅地抒写了自己的阅读感受。字里行间显现出与作者、与作品的情感共鸣,可见你在阅读中真正“走了进去”。走进作品深入理解之后,如果能走出作品联系实际思考,你的阅读肯定会越来越深刻,你的视野肯定会越来越开阔。(指导老师:侯会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