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如奇葩出世,都会激起千层浪。《邮差总按两遍铃》面世不久。便引起剧烈的轰动和争议。书中看似爱情的美好,却总是赤裸裸的欲望。它曾被波士顿地方法院裁定有色情之嫌而查禁,许多学校与公共图书馆也拒绝让此书进入。
时至今日,从它对性的态度上,更清楚地看出它的里程碑意义。他第一次把性视为犯罪的动力,在犯罪小说中开启了讨论欲望与贪婪的新天地。文学史专家认为它是“美国出版史上第一部超级畅销书”,是“黑色文学/电影”的开山鼻祖。它曾位列二十世纪百部最佳英语小说之一,被四次搬上银幕。
作者詹姆斯•凯恩是美国冷硬派犯罪推理小说家。他出生在一个爱尔兰天主教家庭,父亲是著名的教育家,曾任华盛顿大学校长。凯恩曾有过大学执教、战场记者的经历,写过舞台剧本,也担任过好莱坞电影编剧。
1934年他的第一部小说《邮差总按两次铃》问世,就造成很大轰动与议论,紧接着他发表了《双重理赔》《幻世浮生》,为他“赢得永不褪色桂冠”的佳评。根据这三部小说改编的电影都成为了影史的经典。
2.
法国文学大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尔贝•加缪声称,没有《邮差总按两次铃》就不会有他的小说《局外人》。可见《邮差总按两次铃》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影响力所在,它给了加缪小说《局外人》的创作灵感和启发。作品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
正如《邮差总按两次铃》中对暴力和死亡场面冷静、准确的描述,仍然会让我们感到一种近乎生理性的震颤。他在揭示世界的荒诞,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自由人道主义道路。
电影评论家詹姆斯.纳雷摩尔评论说“《邮差总按两次铃》在情感的表达上相当复杂,在黑色幽默与悲悯、恐怖与甜蜜、反讽与诚挚间摇摆”。这种情感的表达又使本书在硬汉派作品中显得独具一格。
这部小说的故事原型取自1927年发生的一桩谋杀亲夫案。金发美女伙同她的情夫,用吊画绳勒死了自己的丈夫,企图骗取之前瞒着丈夫买下的死者意外保险金。性爱与谋杀加上媒体的连续炒作,使这个案件一时轰动全美。
3.
凯恩的小说情节设置只是在真实案件的基础上,将人物和事件变得更典型化和戏剧化:小说以情夫弗兰克,一个喜欢四处流浪,年轻英俊的小混混的视角,用第一人称叙述;
女主科拉算不上什么绝色美人,只是身材不错;丈夫尼克,是一个“软绵绵,油腻腻,个头不高,头发又黑又卷”,没事喜欢吊几嗓子的希腊人,夫妻俩经营着一家加油站、修车铺和小餐馆合为一体的路边小店。
弗兰克来到这家小店打工,看上了店主妻子科拉,与其私通并策划制造了一场假车祸,他们谋杀了尼克。不仅如此,他们居然还获取了一笔巨额保险金。本以为,扫除了一切爱与贫穷的障碍,他俩就可以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了。
然而,故事的真正高潮才刚刚开始,从此以后,他们就过上了很不幸福的生活。那种不幸如此深切而令人绝望,甚至会让人感觉到,时时刻刻的胆颤心惊。他们开始互相猜疑,互相伤害,互相折磨,直到最后“互相死亡”。
4.
两次设陷谋杀亲夫终于得手,他们清除了相爱路上的第一障碍。两次审讯,在死亡面前的恐惧他俩几乎同时背叛了对方,与保险公司惊心魂魄的较量之后,他们获取了巨额保险金。两相对抗,爱神与死亡,比爱冷的是死亡,比死亡更冷的是绝望。
直到他们有了新生的希望--科拉肚子里的孩子,他俩准备去结婚来迎接新的生活,科拉却死在这次意外的车祸中,费兰克也在命运的阴差阳错中被推上了断头台。这次面对死亡,费兰克那么坦然,他感觉科拉在等他:请为我和科拉祈祷,无论到哪里我们都会永远厮守在一起。
我们渴望的爱,似乎永远可望而不可及,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死,虽然人固有一死。而是为了爱,虽然真爱不易。无论如何,我们还是会相信爱,不管命运如何变化,爱始终给我们活着的勇气。
由于对爱的渴望,我们才能继续这样不顾一切的活下去。当我们在小说里阅读这些虚构的绝望时,能让我们抵消一些真正的绝望,以书为鉴面对自己的生活,更加珍惜相守的人,多一些信任、理解和体贴。
从另一个意义讲,对于人生的绝望与无奈,读小说实在是一种美好的复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