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缠论束缚系列,一定以最通俗的语言来写,没有什么晦涩难懂。既然是破除缠论束缚,当然不能以缠论传统视角来看,每篇都有新意。常常阅读,关于缠论的大小谜团,定会逐步破解。
本来不想说线段,因为自己已经有六七年没有去划分1分钟走势的线段了,并不是说划分线段没有意义,只是在我这套方法中,完全用不到。但对线段进行研究,对我这套方法,也有帮助,所以也不妨说上一说。
比如,在线段的第一种破坏方式中,首先必然是笔破坏,然后由笔破坏延伸为线段破坏,最终确认了原线段的结束。众所周知,线段只能被线段确认,而笔破坏不一定线段破坏。在第二种破坏方式中,并没有形成笔破坏,但依旧延伸出线段破坏。
不管是笔破坏还是线段破坏,站在动力学的角度看,就是反向走势对原走势的反抗,以上涨来说,笔破坏直接触及上一次上涨段的高点甚至跌破,这种破坏必然是有力度的,因此对于这种情况,单独提出按照缠师所说是出自动力学的考量,但后续如果没有在笔破坏方向上形成线段破坏,当然说明原趋势方向能量依旧充足。
而线段特征序列有缺口的情况,自然并没有形成笔破坏,但最终不断延伸形成线段破坏或者最终形成笔破坏,说明反抗走势力度的不断累积,当然也可以因为原趋势力度强大,最终并没有形成线段破坏,致使原趋势延续。
也就是说,线段划分的两种情况,是由于原趋势强度以及反抗走势强度差异造成的。第一特征序列以及第二特征序列存在的意义就是去衡量反抗力度以及原趋势的工具,将这些模糊的力度,用特征序列的绝对高度以及包含化处理进行量化,最后对线段进行划分。
这种量化方式当然是非常完美的一种,但和笔的定义一样,并不是绝对说不可替代或者不可侵犯,比如,完全可以换一个角度对线段的划分标准进行重新定义,而本质依旧是考虑原趋势以及反抗走势的力度情况。
我们可以将一段趋势中必然形成的守势点和转势点作为划分标准,如果反向走势跌破守势点,就相当于线段的笔破坏,并且在这个方向上延伸出3笔,并且第三笔创出第一笔新低,称之为线段破坏,说明反抗走势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达到动力要求。而对于特征序列有缺口的情况,跌破守势点并延伸3笔不一定形成线段破坏,而一旦跌破转势点则必然形成线段破坏,如果在两个点位中间,完全可以结合MACD黄白线是否跌破0轴来判断反抗走势的力度,最终判定是否形成线段破坏。
由于线段只能被线段结束,所以当新线段没有走出来之前,没办法确认原线段结束,因此用特征序列判断线段是否结束十分滞后,而通过反向一笔走势是否跌破守势点,可以大大提高当下判断线段是否结束的准确性。
当然,并不是说这种方法就好于特征序列的方法,只不过需要大家明白,不仅包括线段的两种破坏方式,以及特征序列包含化处理的两种情况,考虑的出发点,都是原走势以及反抗走势的力度。并且,也让大家明白,笔和线段只是用来划分走势的一个工具而已,不能神话,不能迷信。而是应该理解本质,这样,在处理一些特殊线段的时候,不会手足无措,更不会到处去找高手看是否和自己画的一样。
更何况,走势时刻在变,十几年前的A0,是否还适合现在?在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并且掌握缠论的过程中,这种构件是否真的不被主力资金反向利用?这是不是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本人当然认为缠论不可能过时,这是因为缠论第一原理走势终完美不可能被打破,而并不是说可有可无的笔线段等概念永远可以不被迭代。
就好比主力资金可以画出任意的K线图出来,但无论什么主力,都逃不开前戏到高潮的这种模式。
本人觉得,理论的学习就是要直击本质,而不是在表象中越走越玩,买椟还珠,拿着芝麻当西瓜还自以为抓住了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