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木屋,个位数的家具,常用的几件衣服,一个杯子,一本电子书,像不像梭罗的传人。
在物品猖獗,提倡消费,刺激消费的今天,极简主义似乎是一股清流,消费主义的错,是资本家的错,是对人性的利用而非启蒙,极简主义的抗争有没有那么激烈,只是一种姿态,一个榜样。
在我逛淘宝的时候,它不断推荐给我一些东西,这些物品可能我一开始并不想要,经过商家的灌输,我好像拥有这个东西就可以获得一种新的生活,这是它给我画的“大饼”。当这张大饼回来以后,我的生活好像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有所改观。叔本华老人家的一句话涌上心头:人只能在自身寻找幸福。
我们想要的不一定是我们喜欢的,广告营销在说服我们,让我们感觉自己好像和别人相比,缺点儿什么,或者是我们自身缺点儿什么,所以有了很多物品来填补那些空缺。滋补品让我们感觉自己不够健康,化妆品让我们感觉自己不够美,各种高端食材让我们感觉自己不够上流。
我们到底是需要物品来定义我们还是从自身寻找幸福?
苏格拉底在逛市场的时候说:我不需要的东西还真不少啊。齐泽克说:你以为你买的是一杯星巴克,其实是一堆意识形态。我们很难区分“我”和“我的”,所以不断占有,占有那些社会灌输给我们的和地位相关的东西。
其实我们自己的灵魂才是最有趣的,向内看,可以看见一个丰富的世界,自己的各种情绪,都有着自己的形状,自己的起心动念,都是我们需要去观照的对象,了解自己,可以了解一辈子,或许没有那么多“我的”,但是有一个丰富的“我”。而占有物品也可以占有一辈子,但是没有那么丰富“我”,只是一些定义不了自己的“我的”。
极简,极简的“我的”,丰富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