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会谈到的一些问题:你的时间如何能卖出一个好价钱以及交易中的注意事项。
文/邓弘
上周活动需要分享的主题是时间管理。确定主题以后我想起罗振宇第二场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看完直播,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陷入深深的焦虑。因为在时间管理和自律的问题上,我知道的太少。
在“时间战场”单元,罗振宇说了这样一段话:看电影大概两个小时,前后的路上还要时间,你会花三到四个小时来支付给一部电影。如果它不好看,你面对的风险已经变得非常大。看电影已经不是一次碎片时间的支付,是一次整块的支付,很多人付不起。看一次电影需要三到四个小时的时间,如果我们看了一场无聊的电影,就等于浪费了三到四个小时的时间。
一次演讲触及了我的焦虑,同时也激发了我的思考。首先我根本没有意识到“时间成本”是每个人面对所有选择需要做的首要支出,对于时间成本的计算更无从谈起。这点是问题的关键!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反思,我来谈谈计算和支配“时间成本”的一些体会,以一个生意人的角度。
一、卖时间的交易底线
时间不仅稀缺,且不可再生,所以从古至今无人不感叹时间之“宝贵”。我们可以尝试做这样一个计算,把你所创造的价值作为分子,把已经流逝的时间作为分母,算出一个值,简称“时间效率值”。我相信,每个人所得出的结果都不尽相同,并存在天壤之别。
我们可以这样设想,自己好比是一个开店的商人,你店铺的固定支出(房租水电等)就是你的时间,所创造的价值便是店铺的盈利。几乎所有店主只会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停业休息,因为开过店的人都知道,即使没有盈利,房租钱还是得给的。想到这一点是不是觉得有点心痛?
大多数人都在为生活所需交换自己的时间,工作的本质也就是在出售时间,并且这个过程还相当漫长。在人生中不得不通过出售时间维持生活的阶段中,千万不要把工作只当做是一份简单的工作,而是要想到自己是真真切切的卖命。时间就是生命,多么残酷的事实啊!
有人会说,我的工作本身创造的价值并不高,我又能如何?我不想讨论工作本身的问题。而作为时间出售的问题,竟然是一种交易。那任何交易都存在底线。我们来谈谈这个底线在哪里。
底线一:成长是重要标准。
有一次在罗辑思维公众号上听到罗胖说:有些人利用下班时间去跑滴滴,为什么就不能利用下班的时间去提升下本职工作的深度,比如学习新的技能和扩张一下人脉。是的,跑滴滴能创造直接收益,但是在长远立场上并不能带来长期的收益。把时间这么便宜的卖出去,却没有任何能力的积累。
刘强东在今年两会中提出一个观点,未来的物流将是“无人物流”。这又让我想到如今从事物流工作的基础劳动者,每天重复将自己的时间简单出售,无法通过目前的工作不断成长,那今后面对更加复杂的行业变化,该如何应对?
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这个世界会变得越来越好!世界变得越来越好的表现就是,有能力的人是不会被埋没的!而我们所担忧的,在这样一个越来越好的世界,如何不被埋没。即使不被埋没,能力越大的人走的越快。就好比前面的设想,能力越大的人用同样的租金在闹市区开了一个店,而能力不足的只能选择在偏远地区花同样的租金(时间)经营生意。
所以正确的思维方式是:我现在卖出去的时间,换来的是否能完善自己已经具备的能力,以及能否学到新的能力。
底线二:值钱比有钱更重要。
每个商品在出售中都有价格。出售时间同样如此。面对自己的工资条,每个人都希望上面的数字能更多一些,这点不可厚非,我也没有反对的意见。我要说的是一种策略,永远要清楚自己的价值,不要过分高估自己。
如果交易只有一次,东西当然是卖的越贵越好。但交易多次,情况就不同了。为了使自己越来越有钱,很多时候我们还是会选择自己的能力能被高估,甚至有意利用信息不对称欺骗“买主”。这样一种思维的根源就是“终点式思维”。
“终点式思维”的问题就在于习惯性的认为任何事情都是一锤定音,甚至希望能一劳永逸就好。有这样的思维,站在进化角度来说,人类就做一种昆虫好了,交配完直接挂掉,反正已经完成了物种的延续。人类之所以能进化到如今程度,就是利用绵长的生命不断的去创造更有价值的文明,而不是在过去的成就上停滞不前。
人生有很长的路要走,即使你的估值远超过你的预期,那也不可能从此一成不变。而且这样的交易要面临很多次,你也没办法做到次次占便宜。更更重要的是,如果你只在乎你的估值,就会忘记你的价值。这样的短期收益很容易就麻痹了你对自己要求。
如果,你能重视自己的价值,你的估值也会被锚定在价值之上,随着你的价值增长水涨船高。
底线三:耐心是成功的不二法则。
耐心的力量相当于交易中的复利效应,并且一定会通过复利效应展现出来。
没有耐心的人,更容易选择“终点式思维”,快点看到结果,就好生活在自己臆想出来的那个世界。没耐心的人不会懂得积累的意义,不会把每件事都当做自己的事来做。没耐心的人也更在乎眼前利益,不会考虑真正重要的事。他们常挂在嘴边说:想那么多有必要么?
无论用经验和理性去思考,做不到自己喜欢做的那件事,几乎是所有人的常态。越是如此越是不能放弃耐心,耐心的宝贵之处也就体现在此。每个人都不是生来就拥有某个领域极好的条件,这不是没有耐心的借口,否则将成为外界因素操控的傀儡。
永远不要放弃通过自我提升变得更好的可能性。用心智的力量告诉自己,遇到困难的阶段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这就是耐心的真谛!
二、做时间买卖精明的商人
孟洛川携儿孙登泰山。望着东方冉冉升起的旭日,他的儿子想到父亲纵横捭阖、驰骋商场七十余年的壮阔人生,恭敬地问:“父亲,您这一生的经商之道是什么?”孟洛川在东岳之巅沉思良久,出人意料地说出了四个字:“大商无算!”我也是个商场中讨生活的人,非常认同,作为商人不应该过分算计,而是首先得考虑自己在商业圈层中的道德形象。但是时间买卖中的,是绝对不能缺少算计。
我的时间几乎都是碎片化的时间,打卡机中早已没有我的指纹数据。但是客户经常会让我在等待中消耗大把时间,做好的计划也常常被一些在外因素拆解得支离破碎。这便成为我无法规划时间的主要借口。如何不让这些借口成为事实?好吧,我还是用做生意的思维去思考问题。
方法一:每个人都需要一块表。
记得在我的学生时代,学生们对于手表的需求比较强烈。那个时候学生没有手机,只能通过手表来知道准确时间。要知道,我们那个时候如果上学或者回家迟到,结果一般是很惨的。但是现代人对于手表就没有那么依赖,手机几乎替代了手表的功能,并且很好用。
那为什么需要一块表?我的意思不是一定需要戴手表。而是需要时刻清楚目前的准确时间。
有了一块表,又该如何做?首先你得知道自己接下来需要做什么,还有多少时间来完成接下来的任务,合理的支配剩下的时间。其次养成精确计算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作为日后安排计划的重要数据。
还是那个开店的设想。开一个店铺,开门时间和关门时间绝对是要固定的,否则会经常错过一些做买卖的机会。客流量大的时间段全神贯注招呼客人,客流量小的时候也要及时做准备工作。这些基本的计划,都是以时间为节点。对于和我一样属于自我管理的工作,就更应该精确的掌握时间进度,甚至要把整天的工作拆解成更有操作性的碎片。
这样做之后,你会发现两个好处。第一,时间往往都浪费在一些不被重视的部分,然后清楚那一部分是被浪费的。第二,很多工作所需要的时间是可以通过一些碎片化的时间完成的。
总而言之,你要合理规划你的时间,最重要的是要了解你的时间。要像个小贩一样精打细算。
方法二:自律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罗振宇在《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最后一个单元“那些男孩教我的事”中,谈到了吴军。吴军在《得到》办了一个订阅专栏《硅谷来信》,每天给他的用户写一封信。罗振宇的表述是“从不拖稿,从不间断,而且篇篇精彩”。而且,吴军不仅写作这个专栏,“他还有投资、讲学、科研、社会事务,工作量繁重得难以想象。”但是“他居然可以去听欧洲那些重要的音乐节,去参访全世界的博物馆,他还是一个红酒专家,他去年夏天还专程去阿拉斯加拍摄北极光。”
作为一个忙碌的成功者,吴军最大的心得就是:自律。
自律谈何容易,大多数情况也就是作为一种形式标签,说说而已。更令人沮丧的是,任何成功都绝不是靠勉强获得的,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动机。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自律的难度在最关键的阶段往往就是自我勉强。自我勉强真的会让自己变得更好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但是自律一定能让你变得更好。
自律意味着你的行为取决于你做出决定的信念,而不是取决于情感。所以自律最大的对手就是你的情感。
“我就是不想啊!”说这句话的时候,是你的情绪主导了行为。
那如何让猴子(情感)松开你的舵盘?首先你要想清楚什么行为能最好的反应出你的目标和价值。这个过程需要自省和自我分析,如果能记录下来最为有效。
是的,先要学会“自知之明”。同样建议写下来的是,正确的目标。然后将目标细化成能够执行的具体任务。做完这一切,恭喜你!你已经成功雇佣了一名非常值得信赖的舵手,他将帮你驱赶那只可恶的猴子。
一个有自知之明的船长,带着得力舵手在人生的汪洋大海中继续漂泊,要想走的很远,那还需要一个承诺!告诉自己和周围能够影响到你的人,你在清醒的认识之后,决定改变。我身边就有这样的朋友,通过一个微信群,互相监督互相鼓励,比起一个人显得更有乐趣。
自律逐渐养成习惯,一切意识上的决定就变得特别容易,因为你已经品尝到了自律的甜头。
三、真正的高手都在买时间。
一个老板,给员工发薪水,收买员工的时间。通常情况下给出的是市场平均水准 —— 因为,若是他给所有人都开市场上最高薪水,他的整体成本就会被抬高到失去竞争力的地步;若是他给所有人都开市场上最低的薪水,所有人都跑了,他同样会彻底失去竞争力。于是,基本上,大家打工拿到的都是与那个“市场平均水准”相差不多的报酬 —— 若是一个老板大方一些,那么员工拿到的是略高于市场平均水准的,若是老板抠门一些,那么员工拿到的是略低于市场平均水准的…… 大抵上市场规律如此。于是,从这个简单的事实出发,从这个角度望过去,几乎市场上所有的顶尖人才都被低估了,或者准确地讲:他们更可能被低估。
从整体上看,被低估是无法逃脱的宿命,随着你的价值越大,被低估的程度就会越大。你会感到很难过,难过的同时你也会明白一个道理:帮别人打工不如帮自己打工。
暂时先换一个话题,做一个老板真的就是这么简单吗?注册个公司,能发的起工资,有人愿意听从管理,基本上就对得起“老板”的称呼。但并不代表有“资格”做老板。所谓的当老板,其实就是有资格批量、合理地购买他人时间,而后以适当的价格把那些时间的价值再卖出去……于是,所有的老板都必然是销售,因为“卖出去” 、“卖得好” 才是根本啊。但这只是基础,还有更重要的:绝大多数人很可能终生都没达到这句话里的两个字“资格”。
那些从一出道就开始从来没有为自己打过工,从来都是为了薪水只给别人打工的人,是不可能有资格做老板的。经常见到的是,他们并不知道这个事实,于是也学着人家做老板,结局当然不好,可最终,他们也不知道自己错在那里,什么地方不对,才导致了那个结局 —— 顶多,想到的不过是,“也许咱没那个命吧?”
所以正确的逻辑是:
先“同时给自己打工” 再“彻底为自己打工”。先做自己的老板,而后通过日积月累的成长,逐步积累,最终获得“成为别人的老板”的资格……
以上就是我近期对于时间的认识,希望能帮到我自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