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邻居妈妈带着女儿苗苗到我家玩。两个小朋友在一起玩的很开心,我和苗苗妈妈就在一旁话家常。
两个人不知不觉聊到了孩子上特长班的事情,苗苗妈妈非常惊讶我家宝贝竟然一个特长班都没有上,苗苗都已经上了钢琴班和绘画班。苗苗妈妈特别认真地告诉我“孩子已经快四岁了,书上讲这个时期是音乐和绘画的敏感期,咱们做家长的,要抓住时机,好好地创造一下条件,培养一下孩子的音乐和绘画细胞。”
我笑着点点头,感谢苗苗妈妈的提醒,但是内心深处还是觉得这个道理哪里有些牵强,于是随口问了苗苗一句“苗苗,阿姨听说你都开始学弹钢琴了,弹钢琴的感觉怎么样?”
苗苗纯真地说:“阿姨,钢琴这个东西刚开始还挺好玩的,指头放上去点一点可以发出好听的声音,不过玩的时间长了就没有意思了。”
“噢,是这个样子啊!”我继续追问:“那你现在还愿意继续弹钢琴吗?”
苗苗眨眨眼睛想了一会儿,说:“还行吧,妈妈说了做什么事情要坚持,还说钢琴课可贵了呢。”
这时,苗苗妈妈特别满意地对着苗苗点点头说:“对宝宝说非常正确,所以宝宝要说到做到,上次你还耍赖不要去上钢琴课呢,以后不能那样了哦!”
聊到这里,我明白了自己心里哪一点别扭了。
确实,对于成长的孩子而言“敏感期”像是上天赐给孩子的礼物,有了这份礼物,孩子有如神助一般在一个又一个领域迅速成长,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绑架孩子的借口。
例如“音乐敏感期”,其呈螺旋状发展,一直伴随孩子左右。一个7、8个月的小宝宝听到音乐,两只小手就会有节奏的舞动,感受音乐的韵律;2岁的幼儿就能把握节奏;3-4岁时开始对简单而重复的旋律感兴趣;5-6岁后开始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并自发用动作表达;6-8岁时已经能深深沉浸在音乐中……。这个过程几乎持续了孩子的幼儿整个阶段。
当然,苗苗妈妈说的也有道理。大多数孩子四岁左右,会出现一个较为明显音乐的敏感期。在这个阶段,孩子会自然而然地亲近音乐,找寻特别的音乐环境,从而激发潜在的音乐天赋。所以,我们一旦发现孩子有这样的倾向,我们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音乐环境,这个环境包括音乐本身、音乐设备,以及共同感受音乐的人。
于是,许多家长就想到了钢琴之类的特长班,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满足孩子对音乐的需求。只是,这样的方式一般都会陷入一种尴尬“孩子开始愿意去,后来拒绝去”。当然也会有例外,这时作为家长的我们会生气,而且会理直气壮地批评孩子:“当初是你要学,要报班,现在报了班,又不好好上。你对得起我花的钱吗?”搞得孩子无比痛苦,我们家长自己也无比痛苦。
也许,我们可以换个方式试一试,让双方都不那么痛苦。等我们的孩子音乐敏感期到来的时候,我们顺孩子的意,他喜欢弹琴,就让他去钢琴店,去试听钢琴课,还有幼儿园的音乐课,去一切可以接触到钢琴的地方去感触、去感受,孩子有意愿了,就会去练,即便是家中没有钢琴,他也会把生活中的东西视为钢琴去演奏,并陶醉其中。即使他们后来没有学什么乐器,但如果具备了良好的乐感和鉴赏力,比起那些把拉琴当成拉大锯的痛苦的孩子,他们对音乐的感觉也要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