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尼罗河上的惨案》作为一部经典的悬疑作品为人称道,不论是铺垫情节的人物对话
还是侦探缜密的推理都蕴含了逻辑学的相关知识。本文从电影中的人物语言入手,分析其中
展现的逻辑学知识,为之后悬疑电影的创作提供意见。
关键词:尼罗河上的惨案;逻辑关系;推理
《尼罗河上的惨案》这一电影围绕女主人公林内特的凶杀案展开。继承父亲巨额遗产的林内特和新婚丈夫西蒙道尔在尼罗河进行蜜月旅行,在被西蒙的前女友、林内特的前闺蜜杰姬小姐跟踪的同时,其他心怀鬼胎的人同样登上了轮船。案件的真相因为所有人都有动机而变得扑朔迷离,侦探波洛另辟蹊径,通过语言上的漏洞抓住了真正的凶手。波洛侦探精辟严密的推理过程值得细细揣摩,而电影在前半部分对相关人物进行的大量铺垫看似无用,实际是后文推理不可缺少的一环。作者本人的逻辑思维也在看似平常的对话中得以体现。下文将从不同的命题类型及其有效推理入手,对电影中的对话推理进行分析。
一、性质命题与三段论
电影中的性质命题不少,更多的体现在对不同人对不同国家的描述上。侦探波洛与小说家奥特伯恩太太及其女儿在第一次见面时,就波特先生是否爱看性小说展开了对话,女儿认为波洛先生不喜欢,但奥特伯恩太太反驳了女儿的话:“他当然爱看,法国人都爱看。”加入逻辑联结词就变成了“法国人都爱看,所以波特先生爱看。”再加入中间省略的小前提“波洛先生是法国人”,就成为了标准的三段论格式。其中大前提“法国人都爱看”是一个全称肯定命题,法国人是中项M,都是联项 A,爱看性小说是谓项 P,小前提 “波洛先生是法国人”是特称肯定命题,波洛先生是主项 S,联项是 I,根据三段论的条件,可以推理出结论是“波洛先生爱看。”而后文波洛先生查证嫌疑人时,嫌疑人恶声咒骂“比利时人”以发泄对他的不满,同样暗含了三段论,类似于“比利时人都讨厌,波洛是比利时人,所以波洛讨厌。”符合语言逻辑。
二、联言命题
联言命题在电影中运用较少,但依然有迹可循。林因特为杰姬小姐的跟踪疯狂,她判断的标准在于杰姬小姐跟她们到了埃及,并且曾经跟他们到过威尼斯和其他地方。之后波洛先生的查证过程同样体现了联言命题,在和范斯凯乐对话时,波洛先生表示自己的判断标准是“有手段有动机有时间”由于杀害女主的枪被扔在房间,任何人都有拿到凶器的可能,判断标准就主要放在动机和时间上。有动机并且有时间的人是嫌疑人,换句话说,没有动机或者没有时间的人不是嫌疑人。波洛先生在断案的开始被假象迷惑,主观认为杰姬小姐和西蒙道尔有动机但是没有时间,因此排除了两个人的嫌疑。而事实上这两个人是故意营造了自己没有时间的假象,引导波洛先生在推理中走入误区。此外,对于凶杀案中最重要的凶器,波洛先生同样运用了联言命题。焦痕的形成需要近距离开枪(p)并且没有任何遮挡(q),医生断定林因特因枪伤死亡(p 真)并且脸部出现大量焦痕(p 合取 q 真),推断出开枪时没有遮挡(q 真),即不是用披肩包裹开枪,由此推断出重要的第三枪,为后续的推理奠定了基础。
三、选言命题
选言命题在电影中最突出的表现莫过于波洛警官进行最终推理的开场:“杀死她的可能是某个被她破坏了名誉的人,或是某个家庭被她父亲弄破产的人,或是某个一心想要盗窃的人,或者某个对别人继承大笔遗产不满的人,或者某个竭尽全力想要挽救他的母亲免遭破产的人,或者某个提心吊胆怕暴露他欺骗行为的受委托的人,或者某个对旅客谁是谁都弄不清的人。”警官用“或者”作为联结词说明屋内人的嫌疑,充分体现出警官比常人更加严密的逻辑——凶手可能不止一个。这段话同样与电影的结局相呼应,即凶手确实在这些人中并且不止一个。
二、假言命题有效推理
假言命题是电影中运用最多的命题,贯穿了电影的始终。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被波特警官不断强调的女佣路易斯的供词:“假如我睡不着觉,假如我在甲板上,也许我会看见那个凶手进入我太太的客舱”路易斯的死亡从侧面证明了这句话前键和后键的真实性,为波特警官提供了新的思路。因为如果凶手不在场,那么路易斯可以不说这句话事后敲诈或是直接把凶手告诉警官,这同样是一个假言命题。在这个判断成立的条件下,后键为假,那么前键也必定为假,从而得出“凶手在现场”的结论。此外,关于枪的分析也运用了假言命题。“既然意图是要把杰姬小姐牵连进去,那为什么不把枪留在多伊尔太太的客舱?”换句话说则为“如果意图是要把杰姬小姐牵连进去,那就会把枪留在多伊尔太太的客舱”此时,枪没留在多伊尔太太的客舱,后键否定,那么前键也否定,即意图不是把杰姬小姐牵连进去。 而“如果开枪的时候包着披肩多伊尔太太的太阳穴那儿就不会有焦痕”再次用否定后键的方式否定前键——开枪的时候不会包着披肩。波特警官在逼问的过程中同样运用假言命题试探对方的反应,面对罗丽莎小姐时,波特警官直言“你谋杀她,只要在您离开的时间加上两分钟就可以了”“离开的时间加上两分钟”是罗丽莎小姐谋杀成功的必要条件,必要条件为真,罗丽莎小姐确实可能是凶手。而在逼问奥特伯恩太太时,波特表示“假设开枪的时候您在甲板上并且看到发生的事就知道枪掉在哪了”,前键可能为真的情况下后键也可能为真。
三、中英文之间的逻辑差异
在《尼罗河上的惨案》这部电影中,中英文之间存在的差异让部分逻辑变得不明显。开始杰姬小姐的“If love can’t live there, evil will do just as well.”被翻译为“心里要没爱情,邪恶当然降临”,之后波洛警官的“You can still turn back if you really want to”,被翻译为“你要想回头时间还不晚”。英文中明显的“if”联结词被淡化,让假言命题的联结词变得不明显。而在林因特与医生贝斯纳的争吵中,“Any scandal attached to my clinic would bring instant ruin.”被翻译成中文变成“只要有一点风言风语,我的医院就要毁了”又让本来不明显的逻辑凸显出来。
四、总结
总而言之,逻辑学的知识体现在人物对话的众多细节中,《尼罗河上的惨案》将这些知识很好的运用,促进了电影的成功。但在我国的影视作品,尤其是非悬疑的影视作品中,逻辑学上的漏洞时常出现,甚至为观众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尼罗河上的惨案》启示我们要想取得作品的成功,语言上的细节同样不可忽视。而在当下文化自信、文化输出的时代潮流下,关注中西方语言差异,注重翻译逻辑更成为作品走向国际市场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