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听人说起小时候的趣事,我就觉得自己像被按在时光的局外。他们笑嘻嘻地讲跳绳、打羽毛球、踢毽子,还有爬树捉泥鳅的泥巴记忆,我只能在旁边咽口水——我的口头禅永远是那句:"没有,我小时候没玩过这个、这个、这个……"现在倒好,我成了"老了才学会玩"的典型。大学那会儿才摸着羽毛球拍,三十岁才敢往泳池里扎,后来又一路解锁拉丁舞、乒乓球、排球,直到前阵子才把踢毽子学会。每次学会新技能,我都跟完成秘密仪式似的,好像在用这些年追回那些被偷走的童年。可小时候哪能懂这些呢。家里气氛常年阴沉,爸妈忙着吵架,不准小孩"瞎玩"。等我再大点,妈生病了,农活就全落我头上——插秧、割稻、喂猪,手上永远洗不掉泥腥味。那会儿心情差到极点,我就抱着书本猛写作业,心里盘算着考好点、再好点,好远点离开这鬼地方。后来才知道自己背了个"书呆子"的名号,想辩解都嫌累——表情苦、话少,还不是因为日子压得喘不过气。最扎心的是去年过年,弟弟当着亲戚面说:"我姐就是五谷不分的书虫!"我当场就噎住了。他是真不知道,还是装傻呢?家里农活哪样不是我扛着?妈病了,插秧的水田是我踩出来的,收番薯的泥坑是我挖的,半夜喂鸡的饲料桶也是我扛的!我读的书哪本不是用早起晚睡挤出来的?分数考高了,农活一样没少干,可到头来他们只看见我手里的书本,看不见我手上的茧子。有时候对着镜子,我真想把那些茧子拍给所有人看。现在我踢毽子踢得满头大汗时,感觉泥巴还在指甲缝里;跳拉丁舞转圈时,稻田的风还在我裙摆里。他们看不见这些,就永远不会懂,我这身"五谷不分"的皮囊下,藏着多少被月光照亮的凌晨,和被汗水泡皱的年头。
每当参与活动、谈起好多活动,身边的人都会说“小时候啊,我们就这样这样,那样那样……”我就在旁边听着,一边羡慕。他们在小时候会跳绳,打羽毛球,打乒乓球,踢毽球,游泳,画画,弹钢琴,爬树下田,捉泥鳅、放风筝、疯玩等等。
我的口头禅是“没有。我小时候…我没有玩过这个、这个、这个……。”
我现在的口头禅是“这个、这个、这个我是现在学会的,长大之后才学会的。老了才学会的。”
大学的时候学会打羽毛球。年近30,我学会了游泳。再后来学会了跳拉丁舞,再后来学会了打乒乓球,再后来学会了打排球,现在又学会了踢毽球。
小时候吧,情绪不佳,家庭氛围很差,啥也不会做,爸爸妈妈也不准我去玩,再长大一点点,老妈生病了,我要帮忙干农活,心情郁闷的时候,拿起书本就学习、写作业。希望自己成绩好一点,再好一点更好一点,到时候能考个大学远离家乡,过上自己想要过的生活,自由自在的不受约束,解脱心灵苦闷。以至于到后来,我得知我有个外号叫做“书呆子”。因为当时少言寡语,不苟言笑,表情经常苦闷,又爱拿着书本读书。回到这里,我想起过年的时候,自己家老弟对我的一句评论“我姐就是五谷不分的,只会读书。”
当时我很气愤。我是家里的长女。最大家里的一切农活都是我干。老妈就把家里的农活一样都不落下都要有,虽然她自己生了病不会干活,但是插秧、种番薯,挖番薯,割稻谷,种青菜养猪养鸡一样活都不落下,全部叫我干。今天我就想到“我在家里的时候轮回没落下,我读书也没占用家里的资源,是用我早上早起晚上晚睡的时间写作业读书,考高分的。”我多么希望家人能看到我过往的努力,现在光鲜外表下的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