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提及到七个习惯分别是积极主动、以始为终、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综合综效、不断更新。
习惯一:积极主动——个人愿景的原则
“积极主动”的定义
积极主动不仅指行事的态度,还意味着人一定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的抉择,而不是外在的环境,人类应该有营造有利的外在环境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除非你愿意,否则没人能伤害你。——艾莉诺·罗斯福
因此,伤害我们的并非悲惨遭遇本身,而是我们对于悲惨遭遇的回应。
事实上越痛苦的经历,越能磨炼意志,开发潜能,提升自如应对困境的能力,甚至还可能感召他人争取同样的自由。
第一,首先从语言开始改变
从“我已无能为力”改为“试试看有没有其他可能性”。
从“我就是这样”改为“我可以选择不同的作风”。
从“他把我气疯了”改为“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从“他们不会答应的”改为“我可以相处有效的表达方式”。
从“我只能这样做”改为“我能选择恰当的回应”。
从“我不能……”改为“我选择……”。
从“我不得不……”改为“我更愿意……”。
从“要是……就好了”改为“我打算……”。
从“如果……”改为“我可以……”。
左边一栏的语言源于决定论的思维方式,其本质就是推卸责任。我负不了责任,我无法自由选择回应的方式。
推卸责任的言语往往会强化宿命论。
说者一遍遍被自己洗脑,变得更加自怨自艾,怪罪别人和环境,甚至把星座也扯进去。
第二,然后扩大自己的影响圈
看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哪些事务,也能大致判断他是否积极主动。
每个人都格外关注的问题,比如健康、子女、事业、工作、国债或核战争等等,这些都可以被归入“关注圈”,以区别自己没有兴趣或不愿理会的事务。
关注圈内的事务,有些可以被掌控,有些则超出个人能力范围,前者可以被圈成一个较小的“影响圈”。
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
反之,消极被动的人则全神贯注于“关注圈”,紧盯他人弱点、环境问题以及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事不放,结果越来越怨天尤人,一味把自己当做受害者,并不断为自己的消极行为寻找借口。
错误的焦点产生了消极能量,再加上对力所能及之事忽略,就造成了影响圈日益缩小。
第三,将问题进行分类
问题可以分成三类:
1.可直接控制的(问题与自身的行为有关);
2.可间接控制的(问题与他人的行为有关);
3.无法控制的(我们无能为力的问题,例如我们的过去或现实的问题)。
针对可直接控制的问题:可以培养正确习惯来解决。
针对可间接控制的问题:可以通过改进施加影响的方法来解决。例如采取移情方式而不是针锋相对,以身作则而不是口头游说。
针对无法控制的问题:我们要做的是改变面部曲线,以微笑、真诚与平和来接受现实。
不论是能直接控制的、间接控制的还是无法控制的问题,解决的第一步都是掌握在我们的手里。我们可以改变习惯、手段、看法,而这些都属于影响圈的范围。
第四,做出承诺,信守诺言
影响圈的核心是做出承诺与信守诺言的能力。积极主动的本质和最清晰的表现就是对自己或别人有所承诺,然后从不食言。
承诺也是成长的精髓。自我意识与良知的天赋让我们能够自我检讨,发现有待改进的地方、有待发挥的潜能以及有待克服的缺点,然后想象力与独立意志的天赋会配合自我意识,帮我们做出承诺,确立目标,矢志达成。
由此就找到了两种能够直接掌控人生的途径:
一是做出承诺,并信守诺言;
二是确立目标,并付诸实践。
即便只是承诺一件小事,只要有勇气迈出第一步,也有助于培育内心的诚信,这表示我们有足够的自制能力、勇气和实力承担更多的责任。
一次次做出承诺,一次次信守诺言,终有一天我们会克服情绪的掣肘,获得人生的尊严。
做出承诺与信守诺言正是培养高效能习惯的根本力量。
知识、技巧和意愿都位于影响圈内,改善其中任何一项都会改善三者之间的平衡,三者的交集越大,就说明我们对于习惯及其原则的修养越完善,就越能够以崇高的品德实现平衡而高效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