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洪武大案》,番禺知县道同被朱亮祖陷害,朱亮祖以道同是残元奸细为由上报朱元璋,朱元璋看到朱亮祖的奏章后大怒。叫专使带手谕去番禺,要处置道同;朱亮祖嫌专使黄凤鸣坐译车行程太慢,恐生变故,于是派人带黄金贿赂黄凤鸣,要他换快马直赶番禺,黄凤鸣照做。
朱元璋曾留在番禺暗中调查的大臣回到京城,把在番禺看到的真相禀报给朱元璋。朱元璋知道后即派人要追回处斩道同的命令,但已经来不及了。朱亮祖和黄凤鸣勾结已经把道同处死了!朱元璋对此十分恼怒,于是把广东司马司朱亮祖、广东布政使徐本、专使黄凤鸣押上朝廷问罪。徐本曾因保护过道同朱元璋只把他革职发配,而黄凤鸣收受朱亮祖贿赂残杀忠臣被斩立决。朱亮祖企图用战功来蒙混过关,求朱元璋饶了他这一次,并表示愿意以戴罪之身带兵去攻打云南,如攻不破,再治他死罪。况且他手握免死铁卷,可以使用一次,再加上其他武将官员都帮他求情。但朱元璋不为所动,依然要治朱亮祖死罪。
朱亮祖见朱元璋不肯放过他,大骂朱和尚卸磨杀驴,朱亮祖被强行拉下去斩首。不得不说,朱亮祖不愧为武将出身,死到临头都能这么狂妄,不像文官一旦被斩首都能吓昏过去。
朱元璋说,他能把文官攥出尿来,却不曾对身边立过功的武将下过手。那么为什么这次他要破这个先例呢?为了一个小知县下令诛杀开国勋臣朱亮祖。
(1)
因为朱元璋乃乞丐和草根逆袭成了皇帝的,他身边必然会很多勇猛无比的勇士,这些勇士后来都成了开辟大明朝的将军勋臣。这些劳苦功高的武将协助朱元璋完成了开国大业,朱元璋自然是对他们厚爱有加,所以他们比文官得到更多优待。
俗话说,事主之心越娇,富贵之志越盛。
朱元璋对武将的优厚与宽待,使得有些人越来越骄淫跋扈;由于大明初定不久,尚未稳固,朱元璋不得不对这些武将的所作所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了跟着自己辛苦建功立业的武将都能善始善终,朱元璋苦口婆心、时常敲打。希望那些已经功高爵显的武将能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做不可违之事要适可而止。
但是,有些人依然我行我素、屡教不改。朱元璋早就对朱亮祖劝诫不要居功自傲,否则再功高爵显也要严惩。朱亮祖依然我行我素,甚至有时公然违反例律而不顾。朱元璋不拿他开刀又能拿谁开刀!
(2)
道同其实另有身份,可能是朱元璋故意放到广东监察朱亮祖的
道同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番禺知县,怎么可能有实力跟朱亮祖这样一个开国勋臣作对呢?除非他是皇帝秘密派去监察地方的。其实是不是朱元璋钦点的监察官,剧中有一处已经有透露,道同去见朱亮祖请求减免番禺县军税的时候。道同有意向朱亮祖说出被皇上召见的事情,至于皇上给了什么秘密使命道同没有明说。不过朱亮祖已有所顾忌了,他认为皇上一定给了道同别的任务,所以暂且没有为难道同,而且要属下去调查朱元璋到底和道同说了什么话。要不然以道同这么一个小知县,和一个开国将军死杠,换谁都是找死的份。
以道同的性格和为官清正,简直少有,所以朱元璋甚是看好道同为人,叫他暗中监察朱亮祖也无可厚非。对待朱亮祖这样的开国功勋,朱元璋在没有彻查清楚之前是不会轻易动的,叫他身边的人去查又怕打草惊蛇。刚好道同在番禺任知县,有得到过召见,所以只能叫他去监察,因为道同有个番禺知县的名头作掩人耳目,不会弄出太大的动静。
可是道同为人太正直,常常敢于朱亮祖硬掰,最终还是被朱亮祖给整死了。虽然失去的道同这个朝廷忠臣,但朱元璋的目的达到了,他掌握了朱亮祖贪赃枉法、骄淫跋扈的证据,再加上陷害忠臣的罪名,最后将朱亮祖以正法,以警示天下武将。
(3)
朱元璋担心朱亮祖自立一方,无法驾驭
朱元璋时常告诫朱亮祖不可妄自尊大、自立一方,朱亮祖表面也十分应承。但是依朱亮祖骄横跋扈的性格朱元璋心里怎肯放心?在加上朱元璋开朝以来对武将比对文官优厚和宽松,有些武将居功自傲朱元璋有时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此,朱亮祖才会如此的狂妄自大,自己修的府邸竟然比王爷的还要大,自己玩的女人竟然比朱元璋这个皇帝还要讲究。而且竟然把自己不要的女人扔到井里,简直是丧尽天良,他的行为连朱元璋都觉得闻所未闻。
朱元璋对朱亮祖的行径也是忍无可忍了,要是再这么任由下去,别的武将也会仗着自己功高爵显为所欲为了。到时候再收拾就晚了,所谓法不责众。朱元璋必须在这股不正之风还没有蔓延开来就立即遏止住。所以斩了朱亮祖,以正皇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