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流转,春夏秋冬在各大名家的笔下展现出不同的样貌,承载着独属于他们的记忆和感受……
读完《春》篇,印象最深刻的是《杨柳》一文,丰子恺在《杨柳》中写到,“杨柳不要吃人的东西,且有木材供人用,因此被人看作“贱”的”,“吃得很多很好而没有用处,只供观赏的,例如牡丹,似乎更贵”。
“物以稀为贵”,是经济学中最简单的一个道理,但追根溯源,则属于心理学范畴,其成立的根本支撑,是人性。我们喜欢追求“少”的东西,与触手可及相比,来之不易能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快感。比如,两家相邻的餐馆,一家冷冷清清,一家门庭若市,即使每次都抱怨等待时间太长,而且味道也不见得会多好,但每当面临选择的时候,我基本上都会选择后者。所谓“饥饿营销”,就是吃准了消费者的此种心理,即使深谙其道,我们依然会清醒地沉沦。
也正因此,我们不免会忽视现下拥有的,而去追求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到底何为“贵”,何为“贱”,如果套用世俗的模版去定义贵贱的话,往往是有标准答案的。但贵贱自在人心,“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问贵贱,但求己心。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橙黄橘绿半甜时”是苏轼眼里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也愿我们都能找到自己心中的“橙黄橘绿半甜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