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们看过来
毫无疑问,关于设计的思考,这是一本针对设计师们的书。
虽然设计的概念含义远超视觉表达。
广义而言,设计是有预设地创作和完成,在怀有预设跟期待的地方,它如影随形。
策划、规划两词是明显的血亲,其实心理学上的自证预言也算是的。
受累于原生家庭的不幸者,其实他们是设计了他们的人生。
但很明显,这本书的受众还是传统意义上的设计师们,对,就是,背后一众指点江山的神,深夜改图千百遍,天明交稿用初版的设计师们。
所以,也并不准备推荐给非设计师的读者,以免引发怀疑自己阅读理解能力的烦恼。
保罗兰德
关于设计的思考,这本书的作者保罗兰德,一位美国已故的自学成才的传奇设计师,美国印刷时代的变革者,杰出的图形设计师,能够自如游走与简单与复杂之间。
回到书论整体,书黑白两色,正文部分归置了许多作者行之有效的法则,也即思考。更多的篇幅留给了作者早期的平面设计作品,用以解释行文主张。
遗憾的是,很多因大胆娴熟用色而风格鲜明的作品,尤其是给direction杂志做的封面,因成书的需要,不得不粗暴地处理成黑白,看着就是叹息。
设计师的写书style
你知道的,一切在表达,所有属性都烙上印记。
正如新近出版的互联网的书籍,搁在手里就是件产品,讲究用户体验,纸上写网址外链,会加编成随时可扫二维码;
设计类的书,搁在手里就是件作品,无一不精细推敲一切元素的构图、颜色、风格的协调与融合。
必须吐槽下本书的设计师style。
跟擅长推理分析的理科生,擅长语言文字的文科生不大一样,设计师需要的想象、创造和图形的能力是落在右脑而不是左脑。
也就是说,想问题的时候,很少是线性的,多是图形化的,甚至直接一体呈现的。
所以,如果跟初出的设计师沟通,被绕晕是常事。
那是一种怎样的说话风格?
揪出一个蓝色线头,拽出一段,揪出另一红色线头,被另一段绿色线卡住了,同时缠上了紫色线,注意不要跟白色线搞混哦,黑线这线可以先别管...对了,现在说到那了?
亲眼见证一毛躁的理科妹纸牵头新项目,跟设计师谈着谈着,就有放弃治疗的倾向。跟那设计师妹纸闲聊,时常觉得缥缈起雾。
跟着本书的行文走,烟雨朦胧的感觉又重上来了。
这种强烈风格让我几近怀疑,这是不是设计师的绝症?
还好,我的另一本设计书,吉姆克劳斯的设计基础指南,倒是结构清晰,条理分明。但确实也是孤例。
言归正题
设计中的思考,这本书文字其实只有一万三,保罗兰德本来的意图也并不在传授系统性的知识,重在见解跟思考嘛。
而全书正文是关键法则原理两节,余七节是设计细则。法则原理可用以理解设计跟设计师,也是接下来要谈的内容。
“如果没有相关性,就不是好设计。”
设计是美跟实用的结晶。
纯视觉的美是并无意义,它无法跻身艺术品之流。因为她美得空洞,美得仅有视觉愉悦,再无别的东西。
这点在数字绘画的现在尤其突出。
现在已经远远不像是作者所处的年代,从一点着墨,推敲一笔一线,营造出独一的世界。现在的设计素材,早可以从全球的创作者的作品库中购买,安插进自己的作品里。
但素材要百搭,就得纯美而无意图。
然而,再繁复的形状、再罕见的色彩、再精巧的构图,不融入一种意图中,它们就没有意义。
纯实用,那就是功能。谁也不可能会对功能有感情。结果也就是人人可用,而用完即弃。
真正的设计,是教堂使教徒心生敬畏之心的透光彩绘玻璃,是衣饰上繁复而端庄的盘扣。
好的设计,根本上还是传达,不以话语,瞬间的会意。
甚至不需要你理解运作法则,甚至你没有意识到。
“设计师的任务正是去再创作或者重述问题。”
任何时候问题才是关键。设计跟产品一样,是为了解决问题。
所不同的是形式,设计以图形提供解决方案,力图让观众在千差万别的知识体系同样地达到心领神会。
在做视觉翻译之前,其实乃至做一切事情之前,都得先了解清楚任务是什么。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给我1h解答一个问题,我会花55min理清问题是什么,剩下5min去解决。
现实却往往是人们没有时间做好一件事情,却总有时间来来回回收拾烂摊子。
一个需求交由设计手中,就要求设计师对于给定素材进行操控,以展示其专业能力。
材料往往是不充分的、模糊地、不准确、不适合做视觉演绎的,设计师的任务是创造视觉材料。
而设计师的难题,正也是将不适合视觉表达的材料进行视觉表达。
考究画面表现张力,考究表达的精准,考究对观众的把握跟了解,这也就是设计师价值所在,这也正是称之为创造的时刻。
不仅仅是做一个赏心悦目的排版,不是索而无味地美丽,更是构建元素之间的联系,以最终能浑然天成地协奏。
从这个层面说,设计师无法不是一个整体思维的群体。
不以言传
虽然从我的角度看来,本书成书的与预期落差挺大的。
但作者的作品其实超出文字描述的精彩,尤其是那些并未收录在内的,我另外在网上找了些,做本文的配图。
话语能表达的其实很少,接收也往往千疮百孔。就像三体表述的,图形是一种无法欺瞒的实体,不妨真正从设计作品上直接理解作者。
表达,从来都不止一种方式,也不在一时一刻,最为稀缺的,是解读的能力。
能想象出来么,无人能解的沉默,往往是最声嘶力竭的呼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