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师 徐尧
大家好,本周对于《事件·时间日志》记录法的实践到今天已告一段落。
本周我用了五天的时间,和大家分享并实践了《奇特的一生》中主人翁——柳比歇夫所使用的《事件·时间日志》记录法。具体是:先确定一个目标,详细地记录每一笔时间的开销,并通过周期性总结的方式来回顾和改进。
趁着周末的时间,简单给大家做一下复盘。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
1、完成情况
2、收获和感受
3、不足之处
1. 完成情况
文末的图表是周一至周五的事件·时间记录数据结果,可以形象地总结为:有张有弛的幸福生活。
可见,原来在工作不忙的情况下,可以做多少事情啊,比如写作、阅读、娱乐、运动……
还记得周三的时候,我定的周目标么?
完成《事件·时间日志》记录的每日分享,周末复盘;
五天无氧运动,三天沙拉晚餐;
工作日结;
完成一本书的阅读和读书笔记,构思下周的践行计划;
尝试使用专栏中习得的1-2个概念,并分享。
截止周六晚,完成情况如下:
完成《事件·时间日志》记录的每日分享,周末复盘;✔(文章发出就完成了~)
五天无氧运动;(无氧运动差一天,明天完成)
三天沙拉晚餐;✔
工作日结;✔
完成一本书的阅读和读书笔记;✔(《趋势红利》&《哈佛非虚构写作课》)
构思下周的践行计划;(未完成:刚完成书的阅读:5小时)
尝试使用专栏中习得的1-2个概念,并分享。✔(习得性无助、学会拒绝)
如此看来,基本完成了。
你可能会问,“事件·时间记录和你完成目标有啥关系呢?”
我想,如果单纯地记录事件和时间,我会流于形式而忘记缘由;如果只制定目标去完成,我或许能完成或许不能完成目标,倘若未完成,我肯定无法定量地知道为什么完不成。
所以,在不确定目标是否可以完成的情况下,记录事件&时间是为了有因可寻和有据可依。
就像一句老话说的“在哪里跌到,就在哪里爬起来”。可你如果知道怎么跌的,下次摔的可能性是不是更小?
2. 收获和感受
有时候我在想,本周甚至可以算得上是“一句话引发的行动”。坦诚地说,原本我只是想写篇读书笔记,结果就在周一上午,我突发奇想在那篇文章的结尾处加了句“本周我将实践该方法”,所以就有了这些变化:
从周更到日更
从时间记录到事件·时间记录
从漫无目的到有张有弛
除此以外,谈两个内心的小变化吧。
一个就在此时,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能真切地感受到这种满载而归的喜悦,不是说有什么成就,而是这种说到做到的精彩。从小就喜欢列计划定目标,每次坚持不到两天就放弃,家里人常常取笑我“无志者常立志”,现在看来,人是可以进步的,所以要相信自己。
有种说法叫做“输入倒逼输出”,而我这周的感受是“目标倒逼行动”。
有了目标,你会在有空的时候做事,没空的时候找时间做事。
另一个发生前两天刚准备锻炼时,我拿起手机简单聊了几句微信,再回到软件上发现已经过去5分钟了,我的第一反应是“我天,都过去5分钟了!”
要是放在以前,我会直接忽略,然后在结束时将其计入“运动”时间里,可现在,我的感觉是震撼。
因为,本周的精细化实践,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
你能真切地感知到时间的流逝。
有好多朋友私下跟我交流,聊到“我就是不知道时间去了哪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无效时间?”
工作时停下来聊个微信、手机一有消息就刷个微博、逛个淘宝,这不仅仅是注意力的粗暴打断,也是时间的悄悄溜走。
时间就像个冷眼旁观的过客,他不会主动靠近你,只能你去留意他,当他离开,你是心知肚明,还是毫无知觉,取决于你。
把每个细小的、未利用的时间记录下来,找到,在下次类似的事情发生时,告诉自己,这次不能让他这么走了。
3. 不足之处
第一次尝试,不管是实践本身还是分享的内容都有很多改进之处。
比如:
还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节省;
方法践行的顺序有误,先目标、后行动;
短期目标如何跟长期目标结合;
未思考和提及如何才能做到更高效;
本周工作较为轻松,那么在工作繁忙的时候,如何调整计划;
因为有时间记录的习惯,所以在分享时忽略了很多细节,比如对于初学者,有哪些注意事项,防止踩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