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初印象

离开京城,下一站目的地是天津。

于我而言,天津是如雷贯耳般的存在,有些影视剧都是以天津为背景展开的故事。津门、天津卫的称呼早已耳熟能详。

小时候,家里躺着一本厚厚的《津门大侠霍元甲》,那是父亲用单位发的购书券买的,我不记得它是小说还是评书,只记得它的内容很吸引人,连母亲也加入了阅读的行列,在无数个昏黄的灯下戴着眼镜慢慢阅读,甚至在做饭的间隙也不忘捧着它读上两页。

我的对于天津的初步认知正是缘自于此,它是个充满侠义的地方,很多人在那里仗义疏财、行走江湖。

后来,港剧《霍元甲》风靡全国,当时觉得简直太好看了,几乎算得上动作片的鼻祖,我们这帮孩子正式开启了追剧的热潮,每天吃完晚饭就想着去谁家蹭电视呢。随着它的放映,天津这个地方更是刻在了我的心底。

大学毕业时,有位同学工作找到了天津,后来在那里安居乐业,只是这么多年来她已跟大家断了联系。

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印证我与天津有渊源,至少它曾是我年少时仰望的地方。

近年来,天津越来越低调,低调到都快让人忘却它的直辖市身份,但我依然不会忘记它是我心目中侠义源起的地方。

所以,天津之旅势在必行,我就想看看孕育民族英雄霍元甲的这一方土地。

抵达天津站时已是晚上,我直奔提前预定好的宾馆。

办理入住时,前台陈列着几个文创小物件,我也没太注意是什么东西。

旁边的年轻小伙也等着办理入住,他眼尖,拿起一个小文创把玩,并惊呼道:“呀!这个就是世纪钟吧!”

服务员颔首点头。

“太漂亮了!”他仍在赞叹。

这时,我才惊觉原来它是世纪钟的造型,忍不住细细观瞧,它有半个手掌大小,古铜色,厚重而又有年代感,外形立体,确实很漂亮。

“世纪钟离这儿不远吧?”我问。

“不远,走七八百米就到了,对面就是解放桥。”她答道。

“好,等会儿我去转转。”拿到了房卡,我顺嘴说道。

进房间,稍做整顿休息,我出门了,就去看那真正的世纪钟。

用手机导航,确实不远,没走多久就远远看到前方灯火璀璨之处。走至近前,一座高达数十米的世钟矗立眼前,底座之上貌似一堆轮齿的机械,上面托着一个复古的钟面,十二星座浮雕就是时针,侧面是蜿蜒而上的太阳设计,整体给人一种沉稳、庄严、大气,再配上夜晚灯光的映射,又不失壮丽与典雅,真得很美。可惜一圈都被围起来了,游客们不能近距离接触。

解放桥就在世纪钟的对面。夜晚的桥上打着灯光,如同白昼一般,桥上游人如织,两侧还有摆摊卖货、烤羊肉串的,热闹非凡。听说这桥也有来历,它原名叫万国桥,由法国人设计,专为连接法租界与火车站而建,据说造价不菲,解放后被更名为解放桥。可以说,它见证了老天津的历史变迁。

走在解放桥上,望着桥下的海河,不禁令人感慨万千,百年沧桑,百年巨变,它诉说着这座城的前世今生。

过了解放桥,再向左转,就是津湾广场。这里毗邻海河,灯光更加璀璨,统一的欧式建筑风格,彰显着昔日旧租界的身份特征。

海河两岸景色很美,烟火气也足,我沿着它走了很长一段路,吹吹河风,看看夜景,惬意又悠闲。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