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记:金戈秋日,情动长安,旧恨卢沟,晓月犹寒。导弹横空,撕碎魍魉,雄师列阵,威镇峰峦。魂凝碧血,烽烟沥淬,志铸昆仑,海岳安全。八秩钟鸣,寰宇响彻,江山寸寸,看我忠肝。

其一:七律·致中国9.3阅兵
京城盛典五洲知,八秩峥嵘亮剑时。
铁甲劈云惊浩宇,银鹰曳电慑天陲。
旌旗卷浪千山应,方阵铿雷万国窥。
血沃旧疆终化盾,新程逐日巨龙驰。

其二:念奴娇·致中国九三阅兵
——乙巳岁秋日观礼有怀
长街声震,正天河倒卷,雷霆横彻。虎旅云屯光眩处,铁甲寒摧城阙。银翼分霄,金戈耀日,阵列昆仑雪。军威煊赫,喜看今日豪杰!
遥想烽燧卢沟,弹痕焦土,血溅燕台月。八秩峥嵘磨剑处,铸就忠魂铮骨。盾映丹霞,箭飞苍宇,浩气吞寰阙。和平之戟,镇安华夏天阔。

其三:七言排律·中国九三阅兵观礼有怀
——为乙巳岁秋观9.3阅兵礼作
八旬烽火化雷霆,此日京华耀五星。
礼炮轰霄惊寰宇,三军列阵震沧溟。
铁甲劈空云崩裂,银鹰曳电风掣行。
长剑指天蛟龙怒,盾牌曜日虎豹瞑。
千骑卷尘山岳动,万靴踏浪海潮停。
昔年卢沟月凝血,今朝长安旗织绫
百战英魂凝剑锷,八载血雨淬枪铭。
老兵颤指勋章旧,新锐昂首战歌清。
东风快递慑魑魅,北斗环巡护晏宁。
航母劈波蓝海阔,导弹列阵苍穹暝。
人工智能布天网,数字精兵破障屏。
十里长街滚金浪,九重霄汉盘玉翎。
民心铸就昆仑骨,国运熔烊钢铁形。
和平非借乞求得,尊严终凭实力赢。
鸽哨悠扬衔橄榄,箭簇凛冽镇妖庭。
盛世岂忘危巢覆,强军更须常磨硎。
阅兵台是警钟架,正步声为战鼓听。
浩气干云传永世,炎黄子孙共丹青。

铁流与沉思
九月的北京,天空如洗,呈现一种近乎肃穆的蓝。长安街静卧着,不再是平日车水马龙的通道,而仿佛成了一条等待书写庄严史诗的巨大纸卷。忽然,一声号令划破寂静,旋即被轰鸣的履带声与整齐如一的步伐声所淹没——这便是“九三阅兵”,一场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而举行的盛大仪式。
然而,在这铁甲洪流滚滚向前之际,在战机掠过长空留下彩色烟痕之时,我忽觉阅兵之意义,远不止于展示肌肉与荣耀胜利。它的深层价值,或许更在于提供一种罕有的集体性沉思时刻。当万千民众将目光共同投向历史纵深之处,胜利的欢庆与牺牲的悲怆奇特地交织在一起,形成民族情感中难以名状的复杂和弦。
阅兵场上最动人心魄的,并非最新式的武器,而是那些由老兵们组成的方阵。他们坐在车上,身躯或已佝偻,皱纹里镌刻着岁月的刀痕,但他们的眼神依然清澈,举手投足间仍保留着昔年的坚毅。这些老者,实是行走的历史遗址。他们从枪林弹雨中穿越而来,每一位都是活着的纪念碑。当他们的方阵经过时,欢呼声陡然静默,取而代之的是如潮掌声——这掌声不仅为致敬,更近乎一种历史的回响,是对一个时代集体记忆的招魂。在这些老者面前,钢铁巨兽反而退为背景;人才是历史真正的主角,人的精神才是不可摧毁的长城。
阅兵式上的装备展示,常被外界解读为国力的炫耀。然若深一层看,这些沉默的钢铁阵列,实为一种具象化的历史警示。它们诉说一个古老民族曾因落后而被迫承受的血与火之痛,亦展示今日捍卫和平的决心与能力。最为震慑人心的力量,并非在于使用武力,而在于拥有但不轻易使用的克制。中国反复申明“永不称霸”,这些现代化装备便是此言最坚实的注脚——它们的存在,正是为了不让历史悲剧重演,使和平不致沦为软弱无力的空想。
在全球化的今日,战争记忆渐趋模糊,甚至被娱乐化消费所稀释。九三阅兵如同一剂强力解毒剂,它以无可忽视的仪式感,将历史从教科书与博物馆中解放出来,使之化为可感可触的现实存在。它提醒人们,和平非为天经地义、免费赐予之物,而是由前辈以难以计量的鲜血与生命换来的珍贵遗产。这场沉思不仅关乎过去,更指向未来:唯有铭记历史,方能避免重蹈覆辙;唯有珍视和平,才能开拓共同繁荣的道路。
当最后一个空中梯队消失在远方,喧哗渐息,长安街重归宁静。然而,可见的阅兵虽已结束,不可见的沉思却应长存。铁流滚滚而过,留给世人的不应仅是视觉震撼,更应是一种深植于心的历史意识与和平信念。这是对逝者的最好告慰,也是对生者的最高责任,更是对未来的最庄重承诺。
那轰鸣的引擎声终将散去,但历史的回响永不沉寂。
2025.09.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