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早恋不是支持爱情,爱情哪里需要支持。支持早恋,只不过是支持孩子,自由放胆地去过自己的人生。
黄磊在为新戏推广时聊起早恋,一时成了热议话题。
在视频里,黄磊说:“我女儿要是15岁谈恋爱,我觉得正常。我不觉得叫早恋。恋爱就是恋爱,她青春期然后懵懵懂懂情窦初开,我觉得是美好的,(早恋)这个词儿就很混蛋。”
我喜欢黄磊。尤其喜欢他这次的表述。
昨晚去上海电视台录直播,主持人问我,怎么看待早恋。
一贯温和如我,也毫不犹豫地说:“旗帜鲜明地支持早恋。如果反对,请给我一个合理的理由,哪怕一个都行。”
主持人递过话头:“很多家长担心早恋影响学习。”
我回说:“我高中开始谈恋爱。不也读了985,直升了研究生。”
在很多刻板的家长眼里,谈恋爱影响学习,打游戏影响学习,同学聚会影响学习,得是多看轻自己的孩子,才会杜绝一切可能的隐患?要不索性把孩子关在家里,塞进学校,永远两点一线,看能不能促进学习?我还认为想恋爱而不得,整天恍惚惆怅会影响学习呢。
主持人又说:“早恋中也存在一些过早发生的性行为,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
“因为部分乳制品问题曝光,就劝大家不要喝牛奶。这种因噎废食的逻辑说得通吗?”我说,“初高中性教育的缺位,家长的讳莫如深,老师的例行公事,导致孩子只能自己在网上完成性启蒙。面对生理冲动,不去正面引导、提示风险,而是一味禁止,叛逆期的少年,反倒更有尝试禁果的好奇心。”
我理解,主持人的提法,是援引很多家长的共识。在这背后,是对子女的殷切期许。
但我们身边,多少都会有此类乖谬的现实:读书时,家长反复叮嘱,不要谈恋爱不要谈恋爱,哪怕大学里都要努力学习。可毕业之后,家长又开始催促,怎么还不恋爱,什么时候结婚,要不要养孩子?
难道我们都是天才,不需要练习和试错,就能一步到位?按心理学家弗洛姆的说法,爱是一种愿望,更是一种能力。反对早恋的父母,先是打压天然的愿望,再是期盼超然的能力。有这运气,直接买彩票得了。
人生只有一次。青春期的恋爱,错过了,就再也回不来。拿文艺作品来说,所谓早恋,记录了无数动人瞬间。
《怦然心动》里,一心想接近布莱斯的朱莉,显得那么天真迷人。像“篮子男孩”那样,由男生准备精致午餐,再让女生用零花钱拍卖的活动,也有别样的会心。光影迷离,情意醉人,如果这时候有人跳出来大吼一声:“不许早恋!”,会不会太煞风景?
当《两小无猜》里,于连和苏菲刚开始玩Love me if youdare的游戏,哪怕再玩闹,扰乱课堂,到校长室小便,内衣外穿,我们或许会笑着说声“熊孩子”,可第一反应会是“早恋可耻”吗?
无数家长期待孩子细读的《红楼梦》,不也是12、13岁的少男少女,朝夕相对,情愫暗生?为何到了自己孩子身上,早恋就成了洪水猛兽牛鬼蛇神?
或许,受制于成长环境,父母辈的观念已经无从改变。因此,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时刻被叮嘱、日记被翻看、电话被偷听,都是常事。
但当我们开始为人父母,是否还有理由禁止早恋?表面上,这是一个感情问题。说到底,其实是对孩子生命的认知:他们究竟是我们的附庸,还是全然独立的人?他们有没有这份自由,去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
直播的时候,编导通过耳机提醒主持人:“问问踢踢,如果他女儿早恋,会怎么处理。”
如果是我的孩子,我希望他或者她,不必事事报备时时警惕,不必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我不想做一个“警察老爸”。我不会看孩子的手机,也不想深究孩子的秘密。因为有秘密的青春,才是完整的。
我会对孩子说,油然而生的情感,不必刻意压抑。而爱情,也不过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接纳它,学会领略它小鹿乱撞的悸动,也试着承受它掏心掏肺的悲伤。不要因为爱而恨一个人,但要在爱里保护自己,无论生理还是心理。
无论孩子想在什么时候尝试恋爱,取向是什么,是否选择单身,或者奉行不婚、丁克,只要不作恶,只要能快乐,都是自然的选择。而自然的选择,身为父母,我想不出任何反对的借口。
说到底,支持早恋不是支持爱情,爱情哪里需要支持。支持早恋,只不过是支持孩子,自由放胆地去过自己的人生。
图片|《怦然心动》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