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道德经》(9)缺什么补什么

《道德经》第18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这一章很短小,只有四句话,初读还觉得有点费解:怎么人间正道都荒废了,还会出现仁义呢?但反复读几遍,就能感受到其内在的丰富和深刻。 还有一个版本是“大道废,案有仁义”,后面几句同此。那么翻译成白话文是这样的:大道荒废,(史书就会)记载仁义;智慧出现,(史书就会)记载大伪;六亲之间不合,(史书就会)记载孝慈;国家混乱,(史书就会)记载忠贞之臣。

    这样一来就好理解了。其一,说明缺什么就得补什么。比如,一个家庭,父不慈子不孝,兄不友弟不恭,都乱了大套啦,于是,国家和社会就会大力提倡孝慈。因为不提倡这个,就更乱啦。其二,反对什么,正是充斥什么。比如,现在反对弄虚作假,正说明到处充斥着不诚信现象。其三,物以稀为贵,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民不聊生的时代。

  想起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头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还想到一个词:“大伪似真”。一个坏透了的人往往酷似好人,比如康生。

    而这样的人装蒜装的时间长了,连他自己估计都会被感动,以为自己真是个好人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