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勃的《滕王阁序》,其中的一句“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豪气干云,读来让人热血沸腾。我想,能写出这般积极用世的句子的人,应该不会有归隐山林,做隐士的念头吧?但是,当我读到他的《春日还郊》之后,才发现,即便是积极进取的王勃,在美景面前,也会产生归隐山林的想法的。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闲情兼嘿语,携杖赴岩泉。
草绿萦新带,榆青缀古钱。
鱼床侵岸水,鸟路入山烟。
还题平子赋,花树满春田。
“闲情兼嘿语,携杖赴岩泉”,春天来了,本来就有闲情逸致的诗人心情大好,准备携带着拐杖到山林中去。“春日”良辰已至,诗人有闲情逸致,并且心情愉悦,他有足够的条件去发现路途中的美景。此时此刻,诗人心中充满了期待,带着这种期待感,诗人出发了。
“草绿萦新带,榆青缀古钱”,路两旁的春草绵延无涯,蜿蜒飘逸,像新做出的衣带;抬头看那高大的榆树枝头,串串榆钱像古钱穿缀在一起。一路上的景色应接不暇,种种景色引发诗人的联想,于是诗人把绵绵春草比作新带,既点出春草颜色之“新”,又写出春草绵延蜿蜒之态;诗人又把榆钱比作穿缀起来的古钱,既点出榆钱之绿,又写出榆钱之密。两处比喻手法可谓自然生动,毫无穿凿之嫌。
“鱼床侵岸水,鸟路入山烟”,近处,鱼床在水中飘荡;远处,狭窄的山路消失在云雾之中。鱼床是用竹木编制而成的床一般大小的养鱼器具,它半沉在水中,人们把鱼饵投到鱼床之上,供鱼儿进食、栖息。诗人用“侵”“入”两个动词,赋予画面以动态感。中间两联写景,一动一静,远近结合,以裁剪的笔法写诗人于路途中所见之美景。
“还题平子赋,花树满春田”,欣赏着沿途的风景,诗人产生了归隐之感,因为此时此刻,漫山遍野开满鲜花。“平子赋”是张衡的《归田赋》,此处,诗人运用典故,曲折委婉地表达出自己的归隐之心。为何会产生归隐之心呢?诗人并没有直接点明,而是以景结情,那是因为心已被自然风光吸引去了,要是不信,你看呐,“花树满春田”。
王勃并不是特意去踏春,他是在去郊外的路上欣赏到了春日之美景。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收获,是因为诗人有闲情逸致,有愉悦的心情,这些都是他能优游的前提条件。如果诗人生活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是否还能欣赏到如此美景呢?所以,如果有条件,慢一点,去欣赏一下自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