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发信息问我:你有什么事情是坚持下来比较厉害的呢?
我仔细想了想,好像除了吃饭/睡觉外,并没有什么事情是自己一直坚持在做的。第一次如此面对如此坦白的自己,就如老板问我:有一本书叫《学会提问》,你读过没有?不再小心翼翼地掩饰,反而能得到一句“你真爽快”的回答。
所以,“没有”这样的回答,何尝不是对自己渴望别人认可的低自尊人格的一种解脱呢?
但是突然有一天,我手欠地在知乎上搜索了“长时间坚持做一件事是什么样的体验”这样一个虐心级别达10分的终极考验话题。看到答主们的回答,我顿时羞愧万分,潜伏在内心的不安因子又开始噪动,很多个熟悉的曾经也适时地扑面而来,那些立志减肥、决心写作、发誓背书的场面仍然历历在目,荡气回肠的誓言之后,并没有留下任何关于坚持的动作与结果。
直到今天,当这个坚持的话题再度被提起,我才开始认真思索每一个没有坚持的背后到底是因为什么?
首先,由他人刺激而引起的三分钟热度。
我们在生活中都经历过这样的时刻,看到身边某朋友因为坚持健身而减肥成功,这样显著的成效让自己头脑一热,瞬间投入立志大军:从明天开始,我也要开始跑步!而后制定一系列计划,甚至能精确到跑步时刻表。然而,却发现只有最初的那3~5个星期会去执行,后面就会给自己各种借口,然后一点点地放弃。
由他人刺激而引起的三分度热度本质就是自身缺乏强烈动机,于此而言的坚持其实就是一种自我消耗和对抗。
其次,不愿突破舒适区。
电影《七宗罪》中提到代表人性缺点的七种罪行,其中有一条即是懒惰:惰性是人最普遍的一种心理状态,就是做事拖拖拉拉,爱找借口,虚度时光而碌碌无为,而人的计划/理想/抱负就在拖拉与借口中变成了泡影。
我有个朋友从去年11月份就开始备战某商学院,三笔一面的考核制度说是严格,但也有很大的弹性。5个月的备考,时间本应该足够,但遗憾的是每一次的懒惰都成为她拖拉的借口,当然,最终她放弃了坚持。
我们知道人的本能行动来自于两大来源:一是追求快乐,二是逃避痛苦,而懒惰正是想要去逃避痛苦,如果只是想要改变现状,但在现状还没有强烈到“必须得变,否则就会痛苦不堪”的地步,人们往往会首先选择让自己更为快乐的生活方式。所以,懒懒地停留在舒适区,而放弃去坚持做某一件事似乎也变成了人之常情。
最后,方法不对,劲使错了地方。
俗话说: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对于每一个不能坚持的人无疑是后者,其实,有些时候不是我们真的没有坚持下来的毅力与恒心,而是用错了方法——真正有思考的坚持,才会有进步。
就拿跑步这件事来说吧,我们会觉得跑步减肥,只要按照计划坚持一周跑个几次就能达到减肥的效果,实则不然。真正的跑步减肥是需要科学的方法,跑步前需要做好准备动作,过程中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跑步后的放松动作等等,这些都需要自己去实践探索找到自己身体的规律,否则,即使前期能做到坚持跑步,也达不到预期效果,而这时放弃就成了唯一选择。
除了以上三点外,导致自己无法坚持的理由还有很多,比如情绪,无法在自己滋生放弃想法时很好地控制住情绪;动力不足时,没有更好地办法激励自己等等,我们总是会有一千个借口来放弃自己立下的第一千零一个“誓言”,既然如此,如何才能长久地坚持做一件事情呢?
首先,是一定要愿望非常强烈,是自己本能性地想要达成的一个目标,而且这个目标一定是越具体越好,这里推荐用“SMART"原则——
S(Specific),目标必须是具体的不能笼统;
M(Measurable),目标是可量化或者行为化的,验证目标的数据或者信息是可以获得的;
A(Attainable),目标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是可以实现的,要避免过高或者过低的目标;
R(Realisitic),目标是实实在在的,可以证明和观察;
T(Time bound),给自己完成目标设定一个特定的期限。
举个栗子,很多朋友喜欢在年初制定计划时立下豪言壮语,要利用一年的时间读50本书!这时我们应该先问问自己的内心:我为什么要读50本书?以我现在的知识架构,需要读什么类型的书,而阅读对我的能力提升是否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等我们弄清楚这些直击本心的问题后,才开始切实地去制定自己的计划——将这50本书的任务分配到一年中的每一个月,每一星期,直至每一天。
在制定计划时,一定要给自己一个心理预期,要事先预料到为了实现自己这个目标可能要面对的各种风险和困难。
清楚知道自己做这件事是为了什么,也充分了解可能面对的风险与困难之后,仍然愿意制定具体的执行计划,这是能够做到坚持的第一步。
其次,分析自己时间的可控性。
作为一名职场人士,我们不可能像孩子一样非常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所以,在我们制定计划之后,需要去分析下自己的可控与不可控时间。
还拿之前的一年读50本书为例,细分计划即为每周至少读一本,具体到每一天是需要读一本书的1/7,那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清楚自己时间的可控性。
就拿我自己举例吧:一天上班时间为早九点到晚上六点,偶尔会临时加班,晚上有其他应酬之类,这样看来晚上的时间就是不太可控的,而且经过了一天,晚上的精力也不适合阅读这样的主动性学习。
所以,综上分析,我就把自己的可控时间定为早上6点到7点半,这90分钟时间是无人打扰,也是自己精力最充沛的时候。经过以上的分解动作,我就可以把自己的计划定为每天早上坚持早起——6点起床,读书一个半小时。
而这个分析,又直接作用于上述目标的分解,让其更实在,更具可操性,而且评估标准更简单/具体。
最后,不断地量化自己的执行进度,进行自我反馈,并适当地建立奖励与监督机制。
在坚持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设定反馈机制,形成计划/执行/评估/反馈/再计划这样一个闭环系统,让自己的每一次进步都处于实实在在地被看到的状态,这样会让我们充满信心与成熟感,而这样正向激励地系统也一定会让我们更加坚定。
我们也可以给自己设置奖励,比如实现一个小进度的目标后,奖励自己一件心仪的礼物等等,而且和自己同行的人非常重要,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建立监督机制,形成一种共同进步的氛围。
比如前段时间,我将一年阅读50本书的目标标拆解为坚持早上6点起床阅读90分钟,为了找人监督自己,我组建了一个“2017,早起!”的微信群,并找到志同道合朋友一起坚持早起,我们会分享打卡记录/交流早起心得/彼此监督等等,这样一个监督机制的建立有效地提高了自己坚持的动力。
其实,坚持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就像今年年初,师父力排众议成立了思享同道原创作者计划,每位参与者需要在2周内输出一篇深度思考的文章,长达3000字。
在计划开始之初,可以看到大家的勇气与决心,一位朋友甚至略带挑衅地和我说:2周写3000字,小意思,没有任何问题。但事实的真相是,自年初到现在,已经有6人因各种原因选择退出,后续应该还会有人退出,而这些最初的参与者,都是师父经过精挑细选的成员。
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是留到最后的那一个,但这件事确实令自己感慨万分——
曾经看过一部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我非常喜欢和认同男主角的观点,其中有句台词:“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无论你选择了什么,只要不懈努力,坚持下去,最后一定会有所收获。
这是一个高效率/高节奏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寻找着更简便、更快捷、更轻松的途径来获得成果和回报。在处处都是风口的时代里,似乎谁都可以借着一股好风力直上青云。当唾手可得的诱惑在眼前晃悠,付出看起来毫无必要的时候,愿意潜下心做事来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
可是喧嚣总会过去,所有的成长路径都是没有捷径可以走的,如果你想更好一分,就得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无论是读书/写作甚至是减肥,若是想做到出类拔萃,都是如此。朝着自己的目标,坚持脚踏实地,并按照计划执行,并将这种坚持的动作形成习惯,才是自我通往成就的一条永恒的道路。
那些没有坚持的日子,让我学会一次次地放弃,但正是在这个放弃的路途中不断地找寻自已的目标与坚持之道,也许,我仍然还会选择放弃,但是,我始终坚信坚持的力量,帮助自己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