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乒乓球,从小到大,伴随着我们的生活,它总能让人回忆起一些东西,牵引出人生成长的轨迹。
1.初识乒乓
记得小时候,80年代中期整个社会经济还不发达,没有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家里也没什么钱。小学的时候,学校里面只有用水泥砌的乒乓球台。当时只有跑得快的、年轻大的高年级的学生,他们能够一下课就抢占整个学校为数不多的几个台。对于我们比较穷、低年级的孩子来讲,就只能自己找地方去玩球。找什么地方呢?像家门口的水泥地,或者是哪里有一块比较平坦的地方,那都是我们可以用来娱乐的场所。小时候乒乓球很便宜或者说不是很贵,那乒乓球拍呢?我没有买过一个,家里也没给我买过。是我的父亲,他用一些木料的边角,给我手工做了几个乒乓球拍,因为一个人没法玩,所以做了一些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玩。爸爸手工做的乒乓球拍,是没有粘胶皮的,而且做的拍子比现在常规的拍子打一圈,大概1.2倍吧。这就是我初次接触乒乓球。
小时候打的就是这种网球不是网球、乒乓球不是乒乓球的球,姑且叫乒乓球娱乐吧。怎么打的呢?大多时候都是在地上玩的:人站在场地里,球在地上打,这有点像打网球。我们画的乒乓球场地比实际乒乓球台要大很多,但是也没有网球场那么大,也没有球网。那怎么办呢?找来几个小凳子摆在场地中间或者放一根竹篙架起来,那就算是ok了。所以我们小时候没法养成好习惯:一个就是拍子没有胶皮,弹性特别大,一个就是打到水泥地上,弹性也比现在的乒乓球台的弹性要大,第三就是场地特别大,当时那扣球在现在的乒乓球台上立马就会飞掉的!所以那时候的技术或者说玩的完全就不是乒乓球!
当时打乒乓球,我们分成两队,每一队有一个王,每个王可以依次挑选自己的将,每一队可以挑四、五名将。然后就从王开始打,当王的有七分,当将的只有四分。首先是两个王之间pk,输了的下去,由第一个将来顶替,然后一直打到看哪队赢。若是一队赢得太多了,那么就会把赢的那队的从末尾开始的将给"叛徒"过去给对方,也是为了能够让没有上场打球的小朋友有机会去打一下。那么哪一队赢的话,下一盘就是由赢家的王和第一个将作为新的两个王再重新循环来选将。
记得当时在我爷爷奶奶家旁边有一个造船厂,造船厂里有一个台子。但那个台子也不是一个标准的球台,应该是造船的过程中的一些材料,做成了一个乒乓球台,那台子也是特别大,可能比我们的斯诺克球台还要大一点。非常偶尔的时候,我们会跑到那边去玩一下,那算是真正的在台子上打乒乓球吧。
小学的时候,打球就没有基础,后来读书又特别忙,这样的水平就决定了你越来越少机会去打球,而且当时也没有条件。也没好的条件去请教练,或者请专业的老师来教。于是,乒乓球就成了我们的一个娱乐,而不是我们的一项体育运动。
到了后来上了中学,电视里就有很多关于乒乓球的比赛,像当时邓亚萍、孔令辉和刘国梁等,他们夺冠的场景历历在目啊。当时看电视,看他们打的一板一板的很带劲,但是我们自己在地上玩……
由于从小到大很少真正的能够上乒乓球台去打,偶尔练一下就会发现自己的球风完全是野路子!根本就不能适应这么小的乒乓球台,所以就一直放弃学习,我也就转别的运动了,比如说玩玩篮球。
2.重新认识
工作以后有一年,大概是八年前,部门组织一场员工乒乓球赛。在公司会议室也支起来一个乒乓球台,中午以及下午下班以后,就有很多人在那里练,从那时候开始,我才真正的在台上打球了,从零开始也很郁闷呢。很多球都不会接,尤其是那种上旋、下旋球,还有人爱用削球的技术……好在我也挺刻苦的,至少是很愿意多练,多练的话就能够多找点感觉,当时水平很差,很感谢张总、老李老辛的指导和陪练。到了小组赛的时候,为了能够取得更好一点的排位,就跟别人说,要不你让我一下,反正你也是种子了,但是最后也没取得名次,本来技术就不行,输了也很正常。
2013年之后换了新的部门,那边也有几个同事特别爱打乒乓球,但是我们也没有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打,其实主要是我也不大会,当时偶尔去深圳虚拟大学园二楼玩玩。
3.乒乓的使命和荣耀
熙熙身体不是特别好,从一年级开始,学校就有一些4点半课堂或者校队。那时我们也没有考虑学什么,只要能参加运动、能锻炼身体就可以,目标是为了提高身体素质,让身体不至于拖了生活的后腿。经过学校的选拔,最后很幸运被录取进了校队。那时我的心情还是很激动的,赶紧到迪卡侬去买了两副球拍,一副横拍一副直拍,分别是三四星级的红双喜。当时觉得这个牌子的拍子也很不错了,抱着尝试的态度看看熙熙会选择用哪一个,或者是能不能坚持训练下来。结果,我完全是瞎操了心,学校里买的都是瑞典进口的stiga拍。
熙熙刚开始学球的时候,等周末有时间的话,我就跟她一起练一下,当时我还能够赢她几局。可是随着校队训练次数越来越多,我渐渐的就很难赢她了。慢慢的熙熙有了一些代表学校出征的机会,前几年我们都没有去现场观战,那时候会有别的学生家长去看,当一些孩子提前被淘汰出局的时候,家长们会带着孩子回来,那个时候,我的心都很忐忑,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也是提前出局的那一个。
熙熙现在三年级了,练球坚持了差不多两年,这几年取得的成绩也是越来越好了,在技术上面和实力上面都有一些表现,虽然离学校拔尖的选手还是有差距,非常感谢教练们的悉心指导和栽培。
去年的时候,学校通知说有一个亲子乒乓球比赛,当时我们家想我们大人技术很差,就不参加了!我知道在前年也有一场亲子比赛,我们因为水平有限,也不够重视,所以没有报名。于是去年本打算放弃,但是教练跟我们发微信希望我们能报名参加,给孩子一点点的鼓励和支持,也是锻炼她的心态跟胆量。没有办法,我们只能报名硬着头皮上了。
于是开始抽空跟熙熙一起练球,我们要进行单打和混合双打,但是平时只有我们两个人,也就只能练单打。后来有个机会,教练说我们可以去学校乒乓球室练练,我们要去那里进行最后的磨刀!有一次把熙熙送到球馆后,熙熙在加练。赵教练指导我该怎么去接各种球,杨教练看我站那就跟我说,你要不跟发球机练练。我就一个人在那练,临阵磨刀,不快也光,逐渐找到了一些接旋转球的感觉。单练完了以后就跟熙练了一下双打,其实技巧这块就基本上是没有的。
第二天我们就去参加比赛了。开始我们都没有信心,但是我有一个想法:这是一场旅程,我们一场一场打,我们一分一分取胜,能走多远就走多远。
在争夺十六强的时候,熙熙遭遇到一个小男孩,哎呦,不太适应他的打法,熙熙显得比较急躁,我告诉说不要着急,好好打好每一分,抓住机会,适应风格,我们还有机会,我们还有机会。熙熙单打输掉了,紧接着我们混合双打。还好,这个男孩他爸爸水平不怎么样,我们很轻松的就赢下了这一局。第三局是家长们的较量,旁边的一些家长观众说,哇,现在是拼爹的时代啊!然后,我就成了英雄,很轻松的赢下了对方。这样我们就顺利晋级十六强。
到了八强赛的时候遇到了一个一年级的建安小女生。单打熙熙赢了。但是混合双打的时候,由于我非常不适应,接不到她们的球,导致失败了。在打球的过程中,熙熙不断的在引导、教我怎么打,后来很生气,说你怎么不会打过去呢!我俩居然在球场上吵起来了,引得旁边的观众都在笑。好了,到了第三局,又是拼爹和妈的时代,那个女孩子她妈来跟我打,她技术也不怎么样,但是比较稳,然后我有点急躁,开始的时候失误还比较多,开局打成了1:1,后来她妈妈好搞笑说,我太累了,能不能换我女儿打,这个时候我也没有发扬竞技精神,我说不同意,我哪是她女儿的对手啊!结果后面靠自己的一点技巧,保持稳定的发挥,通过持久战,终于拿下第三局,顺利晋级八强。接着下一场我们混双及我单打输掉了,最后我们也就是第五名。
这一次比赛让我也有很多感悟:很多时候有可能能赢,你也不一定真正能赢得了,有的时候你可能比较弱,你还有可能能够反败为胜。有时候你就会发现,这是一场较量,也是一场合作:你跟你的家人、孩子的合作,我们如果彼此不能够很好的合作和认可的话,我们可能在前期就进不了十六强,包括后面如果我不能顶住那点压力的话,我们进不了八强。这场比赛让我很感恩,有这样的一种人生体会、人生经验,给我和孩子都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这场比赛最终带来了第五名的奖杯、奖牌,这是我个人人生的第一场、第一个奖牌奖杯,也是女儿打球第一次拿到属于我们自己的奖杯!
4.你我的舞台
对熙熙的训练和比赛,我们都非常重视,尤其是到了后面有一点长进以后,基本上每一场比赛我有时间都会去现场,甚至包括上次在深圳市举办的一场广电杯的比赛,由于熙熙突然中途生病,导致没法参加第二天的八强赛我,还是到了现场去观战,去看看去了解,看看大家的发挥,看看竞技带给大家的快乐,包括我。那天我觉得这是这是我们的舞台呀!这是熙熙的舞台,也是我的舞台!
有的时候人就会去思考,我们除了日常吃喝拉撒,我们还能做什么,有没有什么值得去关注的东西?曾几何时,我是个篮球迷,到了大学毕业以后都能坚持看美国职业男子篮球赛多年,包括我们的cba。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们没有这样的环境一起玩球,没有技术体力,没有球队的感情,,而且随着黄金一代包括科比、邓肯、帕克的谢幕,这个舞台就没有。这个时候,乒乓球就成了我关注的重点。
这周末举行了宝安区的比赛。第一天上午还好,对手都不太强,有一场对方是建安小学的弃权了,到了下午遇到一个四年级女生,长得高大威猛,结果前两局是8:10落后,最后都反败为胜,3:0拿下了,进军八强。熙熙啊,真的是你在打球我比你还紧张,这真的不是你在打球,是我在打,我觉得这是我的舞台。到了下午遇上了宝安实验的,最后也是以3:1惊险过关,晋级四强。第二天,在四强赛上遭遇老对手小蓝,不出意外还是输了,但是有两局比分都是落后两分。熙熙还是紧张,教练和我都告诉她,放手一搏!在三四名决赛中遭遇体校四年级生,第一次和她打,在大比分1:2落后的情况下,最后靠心态艰难逆转获得第三名。
比赛结束了,一切归零。但我们的征程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