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9小米听课打卡听完昨天的课,有以下想法:(第一课)
1.对于目前孩子的情况我自认是接纳的,但有时会分不清是因为无法改变而不得不接受,还是因为学习成长后的真心接纳;是因为引领现在的孩子太困难,怕给自己带来更大麻烦而被迫接纳,还是在歇尽全力后主动的“无为而治”。昨天课程里说“由内而外,从品德层面的改变”给我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标准,按这个标准,我的目前的接纳还有很多“被动”成份。
2.课程是用高效能人士的七大习惯作为体系构架来推进的,落脚点是认知改变。因为我家的亲子关系还有待改进,没想过孩子来听课,先从自己做起。如果在面对孩子的各种情况能处变不惊,不为情绪干扰,能迅速稳下来集中于问题的解决,就已经是非常大的进步了。
3.课程中同学的发言,或群内大家的交流也非常重要性,通过这个平台彼此照见很有价值。
4.有一个迷惑:总觉得自己是带着答案来提问,或认为自己的问题并不是一次课程、一次咨询、一次提问就能解决的。我给自己的回复是:急不来,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只要目标有了,就一步一步的走过去。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530小米听课打卡(第二课)
1.【人有选择的自由,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句话与阿德勒的“目的论”高度契合,过去发生了什么不重要,你赋予它怎样的意义,帮助你达成现在的什么结果才是重要的。我们可以选择痛苦(这样较轻松,因为已经习惯了,让自己继续呆在舒适圈),也可以选择快乐(这需要勇气,有勇气去改变,拿掉那些让自己痛苦的卡点)。我选择过轻松自在的生活,那就需要智慧的区分界限,做好课题划分,让孩子走她自己的路,弯路、坑路都不拦着,陪着她,让这个家成为她的退路。
2.【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个主观世界。】就像我们每天听同样的课却打出不同的卡,有些知识点在我们这里就是一带而过,在别人那里却是醍醐灌顶,如果不抄袭,我们见过一模一样的打卡分享吗?而且还总为自己和别人的不一样而沾沾自喜,认为自己是独特而别致的。我总爱不自觉的揣测孩子,想来也是可笑,错得不自知,还经常被自己吓到。昨天群里大家分享的“孩子不接电话”案例不禁让人莞尔,好多麻烦都是自己找给自己的。
3.【关注圈VS影响圈】我们看天气预报是在关注圈(我们可以关注天气却无法改变天气),根据天气预报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穿什么以及要不要带雨具这是在影响圈(我的行动可以影响我的状态)。看似简单得很的道理,在孩子那里就会忘。昨晚我家孩子一直搞出各种声响,直到早上5点才消停,结果就让我的周一在疲倦中开启,除了被声响弄醒外,担心孩子黑白颠倒的那份焦虑更是让我难以入睡。可孩子睡不睡,什么时候睡这事在她的影响圈、我的关注圈内,既然改不了,就不要乱用力,焦虑只会让我更疲倦,更无法获得轻松自在的人生。道理都懂,只能靠多练习才能习得!
4.【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要站在一生的长度去考量。】读书吗?高考吗?这些对孩子自然非常重要,尤其在当阶段。但站在一生的长度来看,身心健康、能自食其力,懂得自得其乐不是更重要吗?我们的孩子有自己的专属花期和节奏,我希望我可以放手让她自己来。
531小米听课打卡(第三课)
1.如果我们问抑郁症康复者,你是怎么康复的?会听到多种答案,可能是因为“找对医生,吃对药”,也可能“没看医生,没吃药,通过自救走出来的”,还可能 “因为有家人的理解、支持和无微不至的陪伴,所以好了”,或者“博恩斯新情绪疗法或森田疗法纠正了我的偏差认知”……摆脱黑狗不容易,对于走出来的人而言却又条条道路通罗马。为什么?因为抑郁症病因复杂,是生物、心理、社会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抑郁症的诊断主要靠两点:量表结果和医生诊断,量表体现的是患者的主观意愿,诊断体现的是医生的主观意愿,没有仪器用于检查,诊断结果不依靠客观数据及分析。因此,对治这样一个“灵活”而主观的病,我们需要建立更适用的思维模式。
2.【固定型思维模式VS成长型思维模式】。感觉是“认死理,推责任,原地踏步VS认同人生无常,敢于自我负责,不断突破进步”这两种状态的PK。从字面上看我们很容易站队成长型思维模式,但课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同时具有这两种思维模式,大家全是混合型选手,如果我们不认同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就无法更好建立成长型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需要我们的觉察和抱持,在知道它是被什么所激发后,给它起个俏皮的小名,在给予充分尊重、理解后,再慢慢教他用不同的方法想问题,带他一起踏上通往成长型思维的旅程。这下知道了为什么后知后觉比不知不觉强万倍,只要我们有觉察,就为改变打下了基础,连觉察都没有,不就只好歇在原地、白白吃苦了吗?
3.【态度ABC】态度决定一切!是我们经常说的,既像口号更是真理。但岁月老师说,这个说法不对!行为决定态度!人们会自动给自己的行动找理由,哪怕是自欺欺人的,所以才会出现认知失调的情况。这个观点能很好说明我家孩子进食障碍的情况,在行动上她会不断B食抠吐,她找的理由是:我不能胖,胖了会变丑,又胖又丑的我会像以前一样被人嘲笑,没人会爱一个丑胖子,全世界都会抛弃我……孩子告诉我:道理我都懂,但我可能一辈子都戒不掉B食的……典型的行为影响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孩子的进食障碍超容易勾到我,不过这是在我的关注圈不是吗?成长自我的同时等待机缘吧,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指不定哪天好的变化就发生了呢:)
4.金句小集合:【理解比建议重要】、【“做事的出发点是证明自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典型表现】、【决定你成长的第一步不是你是否努力,而是你是否相信努力】【贴标签既可以把一个人推进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囚笼,也可以把一个人送往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怀抱】……
601小米听课打卡(第四课)
昨天课程的主题是《掌控与双赢》,“掌控感”对我意义重大,在别人看来我是个很自律、很有规划的人,我也觉得自己的人生均是按计划在推进,孩子出状况前,一切顺利,让我得意于自己擅长的这种生活方式,孩子生病、休学似乎让我的人生“失控”了。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擅长做行事历,我家大大小小的旅游攻略都是我做的,那些攻略可以细化到从醒来到睡觉期间每个小时的安排,景点怎么玩、三餐怎么吃、网红打卡点都要逛到自不在话下,甚至地铁从哪个口子出,扫货的商品在哪家商场第几楼的哪个专柜均列在计划里……精密得很,所以最多时带着一家老小十个人出游十天八天也没问题。当然即便没学习,我也感到这样“计划性极强”的人生似乎也有些问题,旅游时先生会说放松点,又不是上班,别完全按计划来,让我们有些意外惊喜也挺好;我自己也长期处在紧绷状态,对于任何不按计划发生的事,无论大小都会不舒服;各种关系中很容易用自己的标准评判别人……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尤其初中以后,她越来越自我,我越来越抓不住她。因为控制不了她,所以我开始了冷暴力和双标,于是孩子开始反抗,这场亲子大战中,作为父母的我们败下阵来,昨天课程中讲到“亲密关系中没有单方面的赢家,要么双赢,要么双输”,其实,我们输了,孩子也没赢。
我们试着把人生主权还给她,我也开始修正自己,调整家庭氛围,效果不是太明显。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付出的是成本,在不合适的时间弥该做未做的事,付出的是代价。在这种阶段尤其需要有耐心有智慧,还要拥有积极主动的心态和成长型思维。
昨天的课里给出一个观点—“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这句话是错的!因为方向错了,越努力,越挫败,越没掌控感。什么才是指引我们的灯塔呢?原则!这里的原则是指:把人当人,没有捷径和技巧,我们必须由内而外的改变,从品德层面进行改变。
面对无常的世界不是用心接受而企图用技术来逃避或减轻痛苦的话,是行不通的。唯有诚实面对自己,真实提升自己,把孩子当人看,面对她时,抛开那些学来的话术、技巧,用心去看、去听,试着理解她的世界。无论她的想法做法与我的三观有多么不合,也仍然把她的人生主权还给她,并相信她。打破内心中对“掌控感”的我执,学会与无常的世界平和相处,在她不走寻常路,担心她摔路上时,也能面带微笑有温度的说一句:去做吧,无论结果如何,回家都有热饭吃。
606小米学习打卡(第五课)
第五次课程学习了《理解生命、知彼,知己,解己》,这次课程有两个主题:一是习惯5:知彼解己的学习,二是父母的责任:对孩子承受的压力进行护持。
“知彼知己”是我们的惯常说法,“知彼解己”对我而言是一种全新表达,这四个字有两层意思,一是解己二是知彼,解己是知彼的条件,而认识自己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被别人理解,但又会困惑的发现很多时候我们连自己都不理解自己,因此“认识你自己”这个课题甚至是阿波罗神庙上的一句箴言,可见认识自己有多难。知彼解己让我们首先去理解别人,然后再寻求被别人理解。
1.【生命是复杂系统】宗教也好,心理学也罢,无论怎么把人进行分类、分析,都会觉得各有道理又各有不足,可见理解生命是一个复杂系统。过往在养育孩子时,我用处理简单系统的方法来对待一个复杂系统,记得孩子初一的寒假,在开完家长会后,我和孩子(基本是我一个人)用四个小时做了一张完整的寒假时间安排表,精确到每天每个小时,吃、喝、玩、乐、学习、休息一网打尽,每天按计划严格打表,估计孩子过了一个生无可恋的寒假,现在看来,我是把孩子当成机器养了,而那时还经常把这个表当成是自己认真负责,科学养育孩子的证明……无知者无畏!后来孩子看着学习计划就发怵,初一升初二的暑假我又做了一个类似的时间安排表,但孩子直接选择“不理我”,我当时的感觉是孩子青春期了,果然“叛逆”,说啥都不听了,从没想过把娃当机器整是自己有问题。
2.【移情聆听】这个词也是通过本次学习才知到的。原来移情聆听不需要赞同、评判、建议,只需要你在理智和情感上充分的理解对方即止。孩子从小到大,我可能没用过这种聆听方式,习惯性的以大人思维、“我是为你好”的角度来听孩子,忍不住各种评判和讲道理,事实证明根本没什么用,反而孩子有事了选择不沟通,不会听的妈妈说不出走心的话。移情聆听是让我们有一个纯粹的动机,把对方当成一个鲜活的生命体,去看见和共情对方,当情绪和感受被看见了,也许什么都不做,对方就会平静下来,感觉很舒服,困扰的难题也会自然解开。真心远胜技巧!
3.【父母的责任:对孩子承受的压力进行护持】孩子在各个阶段都会承受不同的压力,当压力大到超出孩子承受范围时,父母需要对其进行护持。我理解的护持就是,当孩子需要支持帮助时,TA不会觉得孤立无助,有一种安全感可以托举TA。孩子小时候我经常讲“补课是你的事,你想补妈妈就给你交学费,你不想补就早点说,免得花冤枉钱”、“补课的课程要怎么安排,你自己和老师商量吧”、“18岁以后你就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了,养你到18岁我们就可以不管你了,如果你现在不……以后就自己看着办吧”。那时候我的初心是希望孩子对自己的事多上心,但孩子感觉到的是害怕和恐惧,因为她没有一个对她不离不弃的妈妈。因此,孩子安全感不足,自我价值感也低,这应该都是没有护持超出她承受范围内的压力所带来的后果。今年9月孩子就18岁了,她说现在依然会有18岁后我们不再管她的恐惧,尽管我非常郑重的向她道歉,并诚恳收回以前说的那些话,但种子种得太深,要拨出来并不容易。不是家长一放手,孩子就有能力马上接手的,面临新状况时,无论是成人或是孩子都需要时间来获取新技能,以适应新情况。所以父母要贴着孩子的承受能力给予自主权,并支持、护持孩子试错!
昨天爷爷奶奶和我们小三口一起来了个近郊一日游,品美食,一家人伴着零食喝茶聊天,约孩子时没想过她会一口答应,上次这样的温馨出游已是很久以前了,真的,当我慢慢变好,我身边的一切也开始慢慢变好!
607小米学习打卡(第七课)
昨天晚上实操课,由接龙的家长提供现实场景,大家一起探讨解决方法,岁月老师进行点评总结。作为高三学生的家长,在孩子同学都选择上战场而自己孩子躺平的情况下,虽然早有思想准备,但还是有些意难平。昨晚因为有课上,所以少了胡思乱想,睡得也不错。昨天是躺着听完全程的,很放松,笔和笔记本就在身边,虽然没做记录,但依然有很多收获。
1.【护持需要额外付出】岁月老师讲自家案例时,我有很深的感悟,超出孩子可承受范围的压力需要父母护持,而护持是需要额外付出的。我家孩子似乎需要更多,在钱、精力、人脉、爱、包容、耐心等方方面面都和一般孩子不同,这些额外付出一度让我不太习惯,有正常生活被打破的恐惧感。现在知道了,还是要修心,修无分别心,知彼解己,当我内心真正改变时,当我真正理解孩子时,护持才会自然发生,付出感才会慢慢变淡。
2.【为谁学习】昨天开麦的家长,呈现了各自不同情况,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孩子目前出现了状况。我们选择跟着岁月老师学习,那学习到底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孩子呢?我回想了一下自己是怎么进入郁金香的,我是在孩子出状况5个月后进入的,那时我非常焦虑,每晚躺在床上人变得僵硬,不借助药物不能入睡,工作推进艰难,连手机都玩不下去,人生了无乐趣,我觉得这样下去自己会倒下,所以我进郁金香是“谁痛苦,谁改变”这个原因,根儿上是为自己,那时认为造成我痛苦的原因是孩子。这次跟岁月老师学习,是因为还是经常被孩子勾到,希望自己的状态可以更自在些,所以就来了,算是为自己学,只是不再有受害者心态。每个人都有专属的主观世界,来学习的原因不同很正常,学总不比不学强。
3.【用课程逻辑回答问题】岁月老师回答家长问题时几乎都是用本次所教的内容来引导大家,学习后我们难免“水油分离”,从知道到做到有很长的路,老师的答疑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当七个习惯作用于具体案例时是适用的,当然“真实”是前提。
4.【不被评判,被允许、被看见的感觉很NICE】家长们提问都蛮敞开,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大家几乎都能做到对提问者不评判,只就事论事,课堂变得安全。昨晚我把自己泡在这种安全感里几个小时,感觉很好。未来孩子在家能感受到这样的氛围就太好好啦。
刚才又被同事关心,说孩子高考我居然还有心工作,我只能笑着回答:主要是我太紧张,怕把焦虑传递给娃,所以不敢去。目前还是难以坦然告诉别人孩子的情况,未来这都不是事儿吧。
608小米打卡(第八课)
最后一次课程,主题是《从接纳到助力,课程总结》。课程结束后,感觉意犹未尽同时又很开心,毕竟学习结束啦,谁不希望生活更轻松点呢,以前总喜欢让自己鸡血满满,现在很享受间隙放松的状态。不鸡娃,也不鸡自己,真实呈现自己,允许接纳自己的各种状态。
1.【除了接纳,我们还能做什么】人是闲不住的,父母都想为自己的孩子做些什么,这是人性。除了接纳,我们还可以做正确的事并把事做正确。
2.【4重境界】接纳—理解、相信—护持—助力。这是对我有深刻震撼的观点,孩子毕竟是孩子,在康复路上,我们除了接纳,还需要为他们做事的,当然要做正确的事和正解的做事,离开了家长护持和助力,这个过程也许能自行完成,但过程会变长,不确定性也会增多。岁月老师反复强调接纳和理解是最重要的,这两点没做到,后面有力也使不出来。假接纳、假理解根本行不通,一切都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家长唯有由内而外的改变、从品德层面进行改变,孩子才能感觉到家长的接纳和理解。接纳不是终点,是新的起点!
3.【凡事发生必有缘由】我们有选择的自由,有时候我们主动选择,有时候我们被动选择。当事情发生时,我们没法扮无辜,一定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才让事情如是发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主观世界,理解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心理空气,愿景的力量大一负担,让每个生命用他自己的方式自由生长。
4.【护持和助力的区别】护持是孩子没有足够的能力时,父母需要对其进行时间、精力、金钱、爱、耐心、包容……等方面的投入,让他们有勇气有底气去行使自主权,在父母的护持下承担压力,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助力是指孩子已经具备了足够的能力,和父母之间不再有人生主权之争,是一种1+1大于2的合作模式,父母和孩子一起应对人生课题(压力),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转变、升华,是一种尊重差异、欢迎差异的思维模式。
学习虽辛苦,但收获也真多,知道不等于做到,前路漫长,敢于直面、勇于实践,在正确目标的引领下,携爱前行必将迎来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