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了今天写伍迪·艾伦,只因为昨天看了他的《纽约的一个下雨天》,却没看过他其他电影,不知道能写出什么来;打开《Everything Happens To Me》单曲循环作为背景音乐,开始了书写。
观看后的夜晚我们还临时去了一家咖啡馆喝了一杯,这收入应该有伍迪·艾伦一份。边喝着果味的饮料边探讨着这部电影,优雅的音乐、好看的打光、和那个虽然帅但和年轻时的伍迪·艾伦同款气质的男主角。她觉得提摩西·查拉梅很帅,我的男性视角同样觉得他很帅。我们坐在一处被屏幕隔开的半公共空间,灯光昏暗、被墙上和桌上有趣的装饰品笼罩,时而说笑时而接吻,不过整个咖啡馆仍有烟味和屏幕那一侧打牌、打游戏的午夜城市的游荡者。我本来也想抽一根烟,可惜坐在了无烟区;我抽烟从来不用外置烟嘴,不像男主人公盖茨比那样。只是我们都喜欢抽烟,至少二十几岁的我很喜欢。
在B站上看几个介绍伍迪·艾伦及其电影的视频,熟悉、了解需要个过程。他的雨我很喜欢。北方的雨相对不多,不知道纽约是怎样的,时常的雨天?即便如此,我猜那也不是伍迪·艾伦的雨天,自然的雨天自然和带有意向的雨天是不同的。我很少看电影,但很喜欢比如《雏菊》里的雨天,清淡的,却又带着杀戮般的诗意,透明的浓厚。而在这部纽约的故事里,雨看似调皮又深思熟虑般插入了各部分桥段里,男主在雨中撑伞焦急的给女朋友打电话希望她早点回来、女朋友和制片人外出时的大雨、女朋友只穿着外衣在街上淋雨、最后一幕二人在雨中拥吻(看过电影的人都知道我说的内容其中包含三个人)。雨虽然是水,透明液体,由上而下,好玩的是人们如果通过艺术作品看雨却从来不把它当成水。遐想、共鸣、情人微凉的手背、伞下的空间、地上的积水以及反弹而起的水雾,配合着阴郁的天、略灰的云,让人怎能只当它是仅仅是水,或仅仅是雨。
在此我并不想写那种套路文章,所谓观后感要有个观后感的样子,先简介一下影片,再通过举例着重写写某个特点,再吹捧一下导演或某个演员等等。一是丧失了书写的趣味,二是我并非专业影评人,也不了解导演所谓的心路历程。或许我更愿意着重写几个散乱的碎片,看过影片的人自然懂得。雨是其一,人自然也是另一个其一。在影片一开始男主角很快便出场,乱蓬蓬的过眼卷发、清瘦的脸和身材、佝偻的脊背都丝毫不影响他帅而忧郁又带着文艺气息的面庞。我从未看过伍迪·艾伦年轻时的样子,但一下子就知道那是伍迪·艾伦,不是说样子,而是气质和感觉。叼着烟嘴、漫无目的走在街上碎碎念,眼神迷离而又带着少许坚定,与众不同的人会在拥挤的街道的对面一眼就认出与众不同的他。他好像携带了这一阶层特有的密码,与其他人不同,与己阶层的人也不同;别扭的人遇见别扭的人就不会觉得别扭了,他们是相对清醒的。
光,金黄色的光,时常打在人物的脸上,同时,那却是在雨天里。在人物上楼时、弹钢琴时、走路时、出场时,一切都看起来自然而特别,特别到那金黄的光出现的那么自然得不易察觉。配合着悠扬而闲散的爵士乐营造了整体舒畅的氛围,那进入了每个观众心里的氛围,温暖而不刺激、舒适又觉得哪里有值得再思索的地方。至于伴随影片的爵士背景乐我还没有找到,耳边一直回荡的是这首《Everything Happens To Me》,即便没看过电影也要试试听一听,尤其是在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