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说 | 王安石变法为何惨败?从他早期判的杀人案已现端倪!

王安石

北宋英宗时,京城开封发生了一起杀人案。

嫌犯甲是位年轻人,他曾得到一只善斗的鹌鹑,他的朋友乙见了,很是眼热,就向甲讨要,甲不给,乙仗着两人是好哥们儿,平常在一起嘻嘻哈哈无所拘束,所以捧起鹌鹑就跑。甲大怒,操着家伙追了上去,居然当场把乙给杀了。

案情很简单,甲归案后,开封府即以故意杀人罪判甲死刑。当时王安石任“知制诰”,负责纠察京城的刑事案件,得知开封府的判决,立即上书弹劾开封府,认为该判决有误,他认为:甲无罪,应予释放。

王安石的观点是,甲的东西,没有答应给乙,而乙自己拿去,这属于盗窃行为。甲追上去杀乙,属于捕盗行为,不承担任何责任。

开封府不服,上书申辩。面对大相径庭的两种意见,英宗下令将此事交审刑院、大理寺再审,结果是维持原判。

名副其实的“拗相公”

以我对法律的理解,如果这一案件发生在现代,甲的行为也属于故意杀人罪,但在量刑上往往会有种种考虑,不一定都判死刑。开封府判决死刑,不管是否偏重,尚未超出法律的基本原则及大众对是非善恶的理解。

然而王安石的观点惊世骇俗,即便乙真是强盗,抢一只鹌鹑就得死,这样的法律也未免太严酷了。而且,案情交待得很清楚,甲与乙是朋友,乙夺鹌鹑的行为,更多的是出于恶作剧心理。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见朋友有个好玩的东西,自己抢过来玩一玩,对方不乐意,也就是再抢回去罢了,可如果王安石的观点被普遍接受,那每天还不知道有多少悲剧发生!

王安石对此视而不见:我不管当事人之间什么关系,抢了些什么,动机是什么,只要你有了抢夺行为,你就是强盗,失主杀了你,是伸张正义,而你则是死有余辜。

幸好王安石的意见,只是他一个人的,其他人一律反对。王安石弹劾不当,本该受到处分,英宗下诏不予追究。按成例,王安石应该到宫门前谢罪。可是王安石说“我无罪”,不去谢罪。御史们都上奏弹劾王安石,王安石坚决不去,皇帝也没为难他。

王安石在这个案件中的表现,充分展现了这位“拗相公”的性格,王安石变法的惨败,从中应该不难发现端倪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编著《资治通鉴》、砸水缸救小伙伴的司马光,是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的他比王安石小两岁,非...
    笔名曹玉和阅读 3,772评论 8 6
  • 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宗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
    水乡醉客阅读 4,921评论 5 7
  • 今天天气多云或阴 百般聊赖地 老师在黑板上刷刷的演算 嗒嗒嗒嗒 不时有白色粉末飘落下来 而我聚精会神地 盯着你的后...
    Curran阅读 1,828评论 0 1
  • 人说“春华秋实”,我们对自然的美景天生就没有抵抗力。春天的烂漫,秋天的金黄,一个代表希望,一个代表收获,都是古往今...
    岳老师阅读 3,991评论 0 0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