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知道《再别康桥》的背景知识,就权当其为一首写景抒情的离别诗吧。当然,如果加入爱情的成分,读来的感觉自会更妙。
康桥景物很多,诗人虽有选择地进行描写,但所选景物在日常生活中皆是平常之物。
诗人的语言使这些平凡景物显得不平凡。愈不平凡,愈见其美。愈见其美,愈显情深。
河边柳树,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可谓喜闻乐见脍炙人口,只不过此处成了“金柳”,化而为诗人的新娘,更显惜别之深情,其中的眷恋与遗憾不必多言。值得回味的是,诗人为何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呢?
诗意从生活而来,生活往往是诗意的最好的注解。
先来看水草——青荇的一个特点:软泥上的。为什么是“软泥上的”?为什么不写“流水中的”,或是加其他的什么定语呢?细细想来,这普普通通的“软泥”,实在是孕育滋养青荇的温床。这泥是软的,寓示着泥是温暖的。即使是在严寒的北方,虽然水面结了厚厚的冰,但冰下是默默的流水,且愈往深处,温度愈高。少时在冰面淘气玩耍,曾踏入冰窟窿里,才感觉河床的泥竟然是温暖的。大概是接地气的缘故吧。这温床般的软泥孕育滋养了青荇,青荇在软泥的怀抱中“油油的”。“油油的”既写出了青荇在软泥上生长得浓密而饱满润泽,又写出了它悠然自得的样子。所以“油油的”之后紧接着一个“招摇”。“招摇”,招手摇摆?或是张扬炫耀以引人注意?无论哪种解释,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这“软泥上的青荇”是何等的自满自得幸福快乐。
诗人可能体会到了康河里一株普通水草的珍贵的幸福。诗人在康桥最最普通的一样事物——青荇那里,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归宿,在康桥,即使是做一条水草,对诗人来说都是幸运的,令人艳羡的。可是,此时此刻,他觉得自己活得竟然还不如一株青荇幸福快乐,岂不痛哉!!
这也是以乐景写哀情吧。
胡思乱想。
想到“青藤门下走狗”的故事。
袁枚《随园诗话》记载:“郑板桥爱徐青藤诗,尝刻一印云‘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
齐白石也有诗句:“青藤八大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我愿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
郑板桥、齐白石如此自贬,足见他俩对徐文长的崇拜。只要能天天傍依在偶像身旁,哪怕做他身边的一条小狗,我都愿意。
做小狗,难!做某人身边的小狗,难上加难!!
此时,耳畔响起那熟悉的旋律:
在那遥远的地方
有位好姑娘
我愿做一只小羊
跟在她身旁
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
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
你说,这诗人到底有多痴情!